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亞洲四小龍的‘勵志故事’

亞洲四小龍: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韓國1970年代以前,它們以農業和輕工業為主導,後因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瞭經濟騰飛,成為

亞洲四小龍: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韓國

1970年代以前,它們以農業和輕工業為主導,後因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瞭經濟騰飛,成為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經濟火車頭。

同步發生的事情還有: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

都是發生在六七十年代,難道這些事情就沒有聯系嗎?

當然是有聯系,而且聯系很大,但必須要把歷史背景交代清楚。

拋開歷史背景談單獨的事件,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

(一)

1950年6月,美軍越過三八線,朝鮮戰爭爆發。同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奔赴朝鮮前線,抗美援朝正式打響。

但是美國需要直接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軍需供應。如果從美國本土運輸軍需彈藥,需要跨越太平洋,成本太高,況且不知道戰爭要打多久。即使強大如美國,也不願做這樣的賠本買賣。

於是美國便將軍工生產線轉移到距離最近,成本最低的日本。日本也因為朝鮮戰爭的特殊機遇,實現瞭戰後‘再工業化’,日本重新武裝起來。在此期間,美國總共向日本投資147億美元。

‘再工業化’的不隻是日本,還有西歐。

為瞭防止蘇聯共產主義入侵西方,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於1947年7月正式啟動,並整整持續瞭4個財政年度之久。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總共接受瞭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1.5億美元,其中90%是贈予,10%為貸款。西歐也重新再工業化。

二者因為不同原因,都實現瞭再工業化,看似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情。

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在進入六十年代之後,各國相繼出現生產過剩。這就和1929年—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如出一轍。

何為生產過剩?就是供大於求。工廠庫存商品過多,不能及時銷售出去,那麼就無法進行正常的再生產瞭,開工率僅僅需要一半或者更低就能滿足需要,一個月需要放半個月的假,看起來是挺好的,但是工資單上的數字會讓你流淚到天亮。

並且,隨著市場的飽和,勞動力和土地的價格也飆升瞭很多,制造業成本上升,利潤率下降,導致很多資金不願意留在制造業中,紛紛轉向投機市場,以獲得更大的利潤。於是,大量資本湧入最大的投機市場——股票市場,迅速導致股票泡沫化,大量企業資金鏈被阻斷,企業破產,大量的失業人口便被制造出來。

尤其是處於社會底層的一部分人,他們因不能適應對勞動力提出的更高的文化、教育和技術要求,不僅失去瞭就業機會,甚至失去瞭就業的能力和資格。在一片繁榮的經濟中,他們的地位卻一步步的邊緣化瞭。福利國傢並沒有像他們所許諾的那樣,可以約束經濟的自發力量,使處於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免受危機的困擾。

他們的收入來源沒瞭,或者被‘放養處理’,隻進行必需品消費,像汽車、衣服,能不買的就不買,僅僅能夠維持生存就好,從而將為數不多的錢存起來。這是在自保,但是卻導致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瞭,通貨緊縮便產生瞭,企業收入進一步減少,股票市場持續不景氣。如此,便形成瞭生產過剩的惡性循環。

失業人群制造瞭大量的社會動蕩,酒後恣意鬧事的大有人在,社會犯罪率不斷攀升,監獄中人滿為患。

曾經為瞭解決工人酒後鬧事,美國曾經在1920年頒佈禁酒令。凡是制造、售賣乃至於運輸酒精含量超過0.5%以上的飲料皆屬違法。自己在傢裡喝酒不算犯法,但與朋友共飲或舉行酒宴就屬於違法,最高可被罰款1000美元及監禁半年。 21歲以上的人才能買到酒,並需要出示年齡證明,而且隻能到限定的地方購買。

禁酒令導致地下王國迅速崛起,私酒黑市交易增多,黑社會通過販賣各種酒獲取瞭大量收入,於是便迅速發展壯大起來。建立在私酒黑市暴利的黑幫幾乎讓美國社會崩盤,權錢交易也比比皆是,司法人員早已被賄賂的暈頭轉向,警察所代表的公權力腐敗不堪,隻有黑幫分子的日子紅紅火火。嘴裡是生意,心裡更是生意。

於是在1933年,羅斯福上臺之後,迅速將禁酒令廢除。在電影《美國往事》中,禁酒令廢除之日,私酒販子抬出棺材,預示著一個黑幫時代的壽終正寢。

但是羅斯福知道,這隻是第一步。並且生產過剩是資本主義的一般內生性矛盾,通過自由市場是無法解決的。

因此羅斯福繞開市場,政府直接出資,修建大型工程,將讓失業的勞動力聚集到工地上來,讓他們有事可做。此舉減少瞭社會動蕩,但是並沒有根本解決問題。真正讓美國擺脫危機的,是二戰。因為戰爭的巨大需求,大量的失業工人去往前線。同時美國援助蘇聯、英國的武器,也讓大量失業者從事軍工生產,工人的收入增加,消費也隨之增加,市場被盤活,經濟危機被一舉掃除。

(二)

資本主義社會為何不能解決生產過剩危機呢?

資本主義社會,一切都是為資本服務的,資本必須自由流動,才會有自由貿易。可是自由流動的資金不會自發的流到普通民眾需要的地方,而是會流向獲利最大的市場,制造更大的泡沫。他為社會制造瞭許多麻煩,但是卻要讓人民受苦,讓政府來解決。

一戰、二戰,都是生產過剩危機造成的,那麼隻好‘推功過血’,通過戰爭,將過剩危機轉嫁到別國。但是在60年代,全面冷戰的氛圍下,大范圍熱戰,這是美蘇兩國不希望發生的。

但是生產過剩危機總是需要解決的,不能一直留在國內,否則經濟無法運轉。很快,他們就找到瞭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戰之後因西歐國傢普遍衰弱,無法控制殖民地,眾多國傢紛紛獨立。國傢數量由幾十個增長到200多個。

國傢獨立之後,還沒開始高興呢,就發現自己一窮二白,白手起傢都起不來,因為都被殖民者掠奪幹凈瞭。此時的他們,也知道發達國傢的生產過剩危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過渡時期的必然矛盾。但是在發展中國傢,勞動力資源豐富,恰巧可以承接發達國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隻是自己要承擔污染、浪費與勞資矛盾的被轉移的代價。

發達國傢也有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意願,因為隨著國內市場飽和,土地和勞動力價格開始上升,生產成本增加,換誰做老板,都願意將產能轉移出去,這和意識形態,或者東西方對立都沒有關系。

於是, 發達國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向發展中國傢大規模的轉移。那麼日本,就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輸出到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

因為這些地區,都有著許多優勢。

一,擁有優良港口。有利於出口加工型企業的發展,減少運輸成本,縮短進出口貨物的運輸時間。

二,勞動力充足。為瞭應對二戰之後人口減少的危機,各國鼓勵生育,尤其是發展中國傢,生育率更是居高不下,產生瞭全球范圍內的‘嬰兒潮’,這股嬰兒潮到瞭七十年代,正好可以作為勞動力。

三,權力集中制。韓國的樸正熙(樸槿惠的父親)建立軍人政權,新加坡與臺灣(當時為蔣經國執政)都是一黨執政。他們可以集中資金與土地,降低投資難度,縮減征地程序,並動員大量勞動力去發展工業。

正是有瞭這些條件,工業產值方才迅速上升,經濟才會迅速發展。

但是這些國傢的港口數量與規模都不如中國,勞動力和政權集中制,中國更是絕對的NO.1。所以向中國轉移過剩產能就成為歐美與日本的必然選擇。於是就出現瞭文章開頭的那兩幕,美國、日本先後與中國建交,雙雙向中國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

於是,沿海開放城市迅速產生,借此承接來自日本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比如彩電、汽車、冰箱、洗衣機等生產線,中國的訂單也消化瞭日本訂單的50%,借此日本也度過瞭生產過剩危機。中國也借此完善瞭工業體系,借助龐大的內部優勢,亞洲四小龍迅速被超越,東方巨龍終於騰飛。

與此同時,日本的電視劇、電影,也被大量引進,三浦友和、山口百惠的《血疑》就是典型。

(三)

可是,發達國傢會毫無私心的,將資金、技術、工程師、管理經驗,全部交給發展中國傢嗎?

當然不會。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這是自古的規矩。原本還上錢就可以瞭,可是事情絕沒有那麼的簡單。

就像1980年代,中國接受的日資共3000億日元,可是在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升值(直接翻番),外加通貨膨脹,中國足足還瞭1萬億日元。

世界就是如此殘酷。但是中國還還得起,像很多國傢還不上,這該怎麼辦呢?

將資源主權、貨幣主權交給別人。雖然依舊能得到貸款,助力本國經濟發展,但是在飲鴆止渴。很多國傢喪失瞭自主的貨幣權、財政權、市場權以及稅收權,失去瞭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權,主動權完全在發達國傢手中,可以隨時將其玩弄於股掌之間。若是不聽話,隨時會斷掉資金鏈,讓其就范。若是聽話,還給兩顆糖吃。

就像南美洲的厄瓜多爾,它是世界著名的香蕉之國,但是香蕉貿易、物流與結算都不在國內,農產品作為原材料都 被跨國公司拿走瞭,因此就造成瞭‘生產在國內,收益在國外’的尷尬局面,厄瓜多爾的百姓沒有能力形成自己的存款,也就沒有金融投資能力;政府沒有收入,也就失去瞭宏觀調控能力。

並且在話語權主導下,說他們的制度不好,要求其‘制度轉軌’。這些國傢自然無力抵抗歐美國傢,便紛紛轉向自由的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也曾受過這樣的苦。

在1950年代,蘇聯幫助中國完成瞭‘一五計劃’,幫助中國建造瞭工業基本骨架,比如化工產業。

沒有化工人才怎麼辦?那就按照蘇聯的體制,在學校裡設置化學專業,在蘇聯引進化學教材、化學老師,甚至是學校管理層。

化工設備呢?還需要按照蘇聯的標準來,當溫度、濕度、電壓等達不到標準之時,你也生產不出合格的產品。

政府機構更要改,這就需要讓中國的政府人員接受蘇聯政府官員的指導,學習如何管理現代化工廠,如何保證資金鏈、物資供應鏈的暢通,這些都是學問。

甚至在軍隊中,蘇聯專傢也將其進行瞭修改。服裝、鞋子、腰帶都是蘇聯的,甚至在坦克、飛機協同作戰之時,該如何指揮,蘇聯都手把手的教。

經過這麼多的修改之後,中國已全盤蘇化瞭。

雖然工業體系開始慢慢的搭建,工業產值穩步上升,但主動權也在逐漸喪失。這不利於中國的長久發展,於是當赫魯曉夫提出要在中國駐軍之時,毛主席直接霸氣的回應到:你把中國拿走,我上井岡山。由此導致中蘇關系全面破裂,1958年,蘇聯的工程師、工業設備、資金與圖紙全部撤出。

蘇聯援助的50億美元資金還是要還的,於是全國勒緊褲腰帶,過瞭好些年的苦日子,並且還在1960年鬧瞭大饑荒。但是咬著牙堅持著,直到1966年,周總理說:中國是一個沒有外債的國傢。此時,中國才算還清瞭對蘇聯的債務。

臺灣則沒有堅持獨立自主,便引進瞭美國的一人一票多黨制,最終失去瞭對資源的控制權,經濟開始走下坡路,直到現在,也沒有增長。

(四)

亞洲四小龍,隻不過是承接瞭日本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從而實現經濟增長的,這符合一般的經濟規律,為何會被稱之為‘經濟增長奇跡’呢?

原因就在於,他們都采用瞭自由的市場經濟體制,與西方主流價值觀相符。於是西方便借助其在全球獨一無二的話語權地位,大力宣傳,於是其他國傢也紛紛采用市場經濟體制。這正是西方所希望的,尤其是美國。因為隻有如此,才能讓其放開市場,美國才能利用金融霸權,跨國資本才能夠控制其經濟以及金融體系,從而在關鍵時刻轉嫁危機,2008年的華爾街金融海嘯就是典型。

之所以不宣傳中國的復興,因為中國發展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西方教科書大相徑庭。中國的金融市場還不是完全自由的,還有很大一部分沒有完全放開,不在市場上流通,一直掌握在政府手中。這不是美國所希望看到的,因為他無法掌控這個國傢。

就像前蘇聯一樣。在1980年代,蘇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占世界糧食進口總額的45%。

同年四月發生瞭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為處理此事故,蘇聯花費瞭200多億盧佈,財政大量開支,導致蘇聯財政捉襟見肘。

並且,美元作為全球結算貨幣,控制著全球貿易。當蘇聯出現財政危機之時,便想通過石油來換取外匯。但是由美國授意沙特,沙特石油產量增加兩倍以上,石油市場價格大跌,導致蘇聯換匯能力下降,也就無法大量進口糧食,導致糧食危機進一步加劇。

由於蘇聯長期重視工業,輕視農業的發展 ,致使農村中最具文化、最有能力的勞動力,不惜一切代價奔向城市去過更為富裕的生活,而不是留在基礎設施不完善、醫療衛生系統嚴重欠缺、教育不發達的農村。這種‘鯉魚躍龍門’的沖動和壓力,使得農村喪失瞭最具生產力、創造力的精華,發展潛力喪失,發展活力為零。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讓蘇聯的農業問題無法暫時緩解。

同時,城市人口對肉、蛋、奶等高營養價值的追求,導致更多的糧食被畜牧業的飼料所占據,無法為3億人提供口糧,使得糧食危機更加惡化。無論是城市,還是在鄉村,人們連憑票供應的食品都難以搞到。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尾偏遇打頭風。

由於,世界上大多數報刊所發表的國際新聞,有90%來自‘四大通訊社’——美聯社、法新社、合眾國際社、路透社。西方就成為瞭‘全球麥霸’,想說啥說啥,隻有他說的話被全球聽見,大傢也隻能聽他說話。於是西方媒體便開始大肆宣傳,蘇聯之所以會出現財政赤字,是因為沒有采用市場經濟體制,一旦采用,所有問題都解決。

並且受到當時‘新自由主義’的影響,蘇聯也開始認為自己的政治體制不好。同時,如果停止進口西方的技術設備,就會拉大與西方的科技差距,自身經濟發展潛力就會縮小。所以就進行瞭市場化體制改革,解決財政危機,比如‘沙坦丁計劃’、‘500天私有制計劃’,結果導致蘇聯出現更為嚴重的危機,各同盟國得到的經濟援助進一步縮小,蘇共中央集權的向心力無法維持,終於在1991年解體。

在蘇聯解體後,中國反思瞭蘇聯解體的原因,認為蘇聯的財政危機,是因為蘇聯政府的財政收入僅僅依靠收稅和石油換匯,渠道較為單一。於是加快瞭自由的經濟貨幣化、經濟資本化,逐步建立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利用國傢政治強權為基礎發行國債,這樣可以獲得大量資金,隻要這些資金對應的是實體資產就可以。國債相對於股票來說,是更加安全的,隻要國傢存在一天,國債就可發行,但是企業的股票就沒有這麼穩定。

所以,中國發行的國債每年都會賣光,並且規模越來越大。但是中國政府不怕負債,因為中國的國債對應的都是如道路、橋梁、機場、港口等實體資產。所以習總書記會說:不好隻看負債的數量,更要看負債的結構。

我們並未受制於西方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約束,而是中國先賢們留下的靈活機動的處理現實問題的策略方法,用自己幾千年來形成的思想體系來自主的解讀、解決中國應對挑戰的經驗,這就是文化自信,而不是像蘇聯一樣,面對解體的悲慘結局。

在蘇聯解體後,西方媒體還報道,英國和美國是打敗納粹德國的主力,而沒有蘇聯的功勞,這不是虛假報道嗎?在諾曼底登陸之前,蘇聯承受瞭德國70%的軍事壓力。當時蘇聯全國總人口為1.8億,四年的衛國戰爭,軍民共死亡2660萬(俄羅斯近年公佈的數據),占據總人口的五分之一,是二戰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傢。並且多為20多歲的年輕人,以至於到戰爭後來,年輕人基本上打光瞭,蘇聯不得不動員更多的老人與婦女來參戰。

而美國之所以會這樣報道,就是因為蘇聯已經解體瞭,死人是不會說話的。

在2019年,針對香港動亂的報道,更是變本加厲。當年,在全球有70多個國傢爆發長期、劇烈的暴亂,而紐約時報、CNN、BBC這些新聞媒體,對香港示威的報道時間超過其他70個國傢的總和。並且,香港示威人數也不是最多的、持續時間不是最長的、死傷也不是最慘重的。那麼,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

這是西方媒體故意為之,狼子之心也,借此挑撥大陸與香港分離。

西方話語體系雖然很強大,但是西方文明自身卻在走向衰落。

在2020年的抗疫表現中,歐美國傢集體撲街,屢遭滑鐵盧,感染與死亡人數迅速攀升,並且多為平民。已經自身難保,根本無法幫助別國,甚至出現搶奪別國醫療物資的事情發生,不禁讓人大呼‘無恥,無德’;

陽性感染者,因為醫院床位不夠,所以隻能在傢依靠自身免疫。

當中國走出新冠困擾,而世界疫情爆發的同時,中國積極伸出援手,向多個國傢和組織提供力所能及的醫療援助物資,發揮最大醫療物資產能國優勢,在2020年,向世界各國提供瞭2000多億口罩、20億件防護服、8億份檢測試劑盒,為全球抗疫,貢獻瞭中國力量。體現出負責任大國應有的風范與擔當,中國與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同舟共濟、共克時艱,共同維護地區和全球公共衛生安全。

中國政府已經向150多個國傢和國際組織提供急需的醫療物資援助,並積極為各國在華進行商業采購提供便利。

中國抗“疫”成功的經驗給世界各國提供瞭參考,中國所做的努力得到全世界認可,中國抗“疫”措施和建議正在被世界多國所采納,各國以中國為榜樣,遏制疫情傳播,加強溝通與協調,擴大在防控措施方面的國際合作。世界各國也願意多多傾聽來自中國的聲音。

畢竟,誰都喜歡‘雪中送炭’的朋友,討厭‘雪上加霜’的敵人。

結尾

後疫情時代,全世界都對中國感到好奇,都想進一步的瞭解中國,但是中國的文化輸出還存在著嚴重的‘信息赤字’、‘內容赤字’。中國人隻知道埋頭苦幹,努力的發展經濟。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經濟體量已經是世界第一,達到瞭美國的兩倍。但硬實力強大的同時,軟實力還‘很軟’,文化輸出與經濟影響力是不匹配的。

我們已經做的很好瞭,還可以做的更好。

我們不僅要站著把錢掙瞭,但更需要站著講好中國故事。

我們應該充滿自信。因為四大古文明中,隻有中華文明延續至今,從未中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中國文化的包容精神,能夠吸收其他文明的智慧,為我所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東漢之時吸收瞭印度佛學,19、20世紀吸收瞭西方哲學的精華,尤其是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與西方文化的強勢和伊斯蘭文化的極端不同,華夏文明註重“中庸”的處事思維,這為解決國際爭端開辟瞭一條新道路,提供瞭一條新思路,這種思路得到越來越多國際社會的認可,也為那些處在西方文化邊緣的國傢和地區提供一些可以借鑒的經驗,讓他們運用這些智慧解決自己本國的問題。

我們一定能夠實現從“解讀中國”到“中國解讀”的跨越,變被動為主動,傳播‘中國好聲音’,演繹‘中華好故事’、放飛‘中華好夢想’。讓世界各國瞭解,中國願意與世界各國一道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共謀和平與發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