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認真和你聊聊肖邦【敘事曲】

19世紀歐洲偉大的浪漫主義鋼琴傢弗雷德利克·弗朗索瓦·肖邦( 1810年~1849年) 離開我們已經整整一個半世紀瞭,肖邦的一生雖然僅僅經歷瞭短短的39個年頭, 但是他卻為

19世紀歐洲偉大的浪漫主義鋼琴傢弗雷德利克·弗朗索瓦·肖邦( 1810年~1849年) 離開我們已經整整一個半世紀瞭,肖邦的一生雖然僅僅經歷瞭短短的39個年頭, 但是他卻為後世留下瞭200多首傑出的鋼琴作品。

作為浪漫主義鋼琴作曲傢、演奏傢, 肖邦總是將那詩一般的美好旋律十分自然、生動地傾註到各種音樂形式當中去, 如: 瑪祖卡、波羅涅茲、圓舞曲、諧謔曲、前奏曲、即興曲、敘事曲、音樂會練習曲、夜曲、奏鳴曲、幻想曲及協奏曲等等, 而這些音樂體裁也總是準確地表現出瞭他的藝術風格。

但是從其整體的音樂形態來看, 他的音樂創作的高超技巧與藝術魅力都集中地體現在他所創作的四首大型鋼琴敘事曲當中。鋼琴敘事曲是肖邦鋼琴音樂創作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 他使浪漫主義時期鋼琴音樂藝術在內容與形式上得到瞭完美結合。

/ 自由復雜的曲式結構與敘事曲在音樂形式上的結合 /

在肖邦的鋼琴音樂創作中,敘事曲是其所有作品中最為大型的音樂體裁。

在肖邦的鋼琴音樂創作中,他都是用傳統的曲式結構作為創作的基礎,然後將自己的音樂佈局加以大膽的“自由化” 處理,從而形成其特有的在浪漫主義音樂風格之中帶有古典主義音樂結構形式特點的藝術特色。

這在他的四首鋼琴敘事曲的創作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首先,肖邦的敘事曲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利用瞭古典奏鳴曲的整體結構,隻是將這一套曲形式中的各個部分壓縮成為一個獨立的完整作品。

因此從結構的形態上來看, 肖邦鋼琴敘事曲中原來傳統奏鳴曲的各部分結構佈局較為集中, 但是從性質上來看又似乎表現為各自具有相對獨立性。

例如在《F大調敘事曲》(Op38) 中,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的旋律從各方面來看都是獨立分開的,同時,又都具有強烈的對比性展開的音樂性格, 這樣使人感覺到作品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的音樂形象似乎都是相對獨立的。

Ballade No. 2 in F Major Op. 38 (F大調第二敘事曲,作品38)Le Le Cecchini – 100 Best Classical Piano Pieces

但是在後來的音樂結構當中,作曲傢逐步將作品的第一主題作為整個作品中主要的音樂形象來處理,使得這一主題在整體上具有回旋曲式的特征,並且以此作為擴大整個作品中戲劇性矛盾沖突的因素,以加強音樂形象的性格。

肖邦的這種做法既結合瞭古典主義音樂曲式結構的基本特征,又通過對比強化瞭敘事性的音樂表現,從而使敘事曲的音樂形象在一個完整的音樂作品中具有明顯的獨立性和強烈的表現力。

其次,在一首作品中混合使用多種曲式結構因素,也就是在一首敘事曲當中集中運用奏鳴曲式、回旋曲式、變奏曲式和其它曲式等音樂結構, 從而形成豐富多彩、自由復雜的敘事曲風格, 其中所不同的是各種曲式結構的運用均相應地根據音樂作品的內容需要而確定。

例如在(s小調敘事曲》(Op23 ) 中, 再現部中的再現主題並沒有像原來傳統曲式中的要求那樣來再現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題, 而是在自身的音樂性格中形成變化再現, 使之與呈示部和展開部之間具有一種既變奏又回旋的關系。

▲郎朗演奏肖邦G小調第一敘事曲 OP23

▲齊默爾曼演奏肖邦第一號敘事曲 G小調 Op.23

同樣, 在這首作品的多處連接部與尾聲當中, 作曲傢又舍棄瞭在原來的曲式結構中慣有的將主題因素逐漸引申的做法, 而是在這些地方建立起一些全新的音樂材料, 並使之具有獨立音樂形象的意義和適當的對比性。

又如在《降A大調敘事曲》(0p47) 中,作曲傢將作品第二主題的“ 插部” 在展開部前後多次出現, 使得作品帶有明顯的回旋曲式特征。

再如在f(小調敘事曲》(Op52) 中, 奏鳴曲式中的再現部主題均使用瞭變奏發展的方法, 而且在第一再現部主題的變奏中又加入瞭“ 插部” , 使之具有回旋曲式的特點。

從這些結構特征來看, 肖邦的這四首鋼琴敘事曲都是以傳統曲式結構為基礎的, 但是由於他在作品結構上的出色處理, 使眾多音樂曲式在同一作品中既有變化又有統一, 並且與音樂內容的表現與處理相適應, 從而完美地塑造瞭作品的藝術形象。

從總體來看,肖邦鋼琴敘事曲在音樂結構上的運用似乎帶有一種自由、大膽和創新的特點;但是從嚴格意義上來說, 盡管其曲式結構宏大、復雜而且獨特, 但均體現出瞭完整統一的結構形態、嚴密的邏輯性和精巧合理的曲式佈局等特點。

可以說, 這些作品的結構特征表明肖邦鋼琴敘事曲充分結合瞭各種音樂結構形式並使之與傳統奏鳴曲體裁相統一, 從而使得他的音樂在建立在古典主義風格的基礎上的同時, 成為瞭浪漫主義音樂進行革新與綜合的優秀典范。

/ 鮮明的浪漫主義“ 音樂標題” 與音樂作品內涵的深刻聯系 /

在肖邦鋼琴敘事曲中, 雖然並沒有像其他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傢那樣在作品的曲譜上標記有關作品內容的文字記載或標題, 但是通過有關對於他的一些研究發現, 在肖邦的四首鋼琴敘事曲中都帶有明顯的表明作品內容的標題性音樂創作特征,從一些有關研究的史料中可以發現其中的一些痕跡。

例如在肖邦給舒曼的書信中就講到,他的敘事曲的音樂內容大部分都是在他對一些敘事抒情長詩的閱讀之後產生創作動機而創作的。

同樣, 一些西方專門研究肖邦鋼琴音樂的藝術傢或學者也在對其作品的研究中得出瞭相同的結論。

在今天, 一般的研究結論認為:在肖邦的這些作品中, 如《F大調敘事曲》(OP38)是在他閱讀瞭波蘭愛國主義詩人密茨凱維支所創作的有關立陶宛古代愛國主義敘事長詩《斯維臺茨湖》後所創作的;

而他的《g小調敘事曲》( OP23) 所表現的內容則與密茨凱維支的另外一部敘事長詩《康拉德·瓦倫羅德) 有著密切關系;

Ballad No. 1 in G Minor, Op. 23 (G小調第1號敘事曲,作品23)Ivan Moravec – Ivan Moravec Plays Chopin

關於他的《降A 大調敘事曲》(OP47) 則被一些人認為是與密茨凱維支的另一首有關斯維臺茨湖的敘事長詩有聯系,還有人認為這首作品與德國浪漫主義詩人海涅的敘事抒情長詩《羅列萊》的內容有關。

雖然至今有關《f小調敘事曲》(OP52) 的具體內容取向還沒有得到相關的定論,但從這首作品所表現的內容上來看, 《f小調敘事曲》(OP52) 與前三者在所含標題性的內容相差不大。

Ballade No. 4 in F Minor Op. 52 (F小調第四敘事曲,作品52)Le Le Cecchini – 100 Best Classical Piano Pieces

通過上述這些研究結果可以發現, 肖邦鋼琴敘事曲的創作在相當程度上是與標題性敘事抒情長詩有著一定的聯系。

雖然在肖邦的鋼琴敘事曲的表面上沒有任何文字標題或相關內容的記載, 但是從這些作品的創作與表現來看,無疑是來自含有具體內容的創作題材。

這樣的創作方式是具有必然險的, 因為19 世紀的浪漫主義藝術思潮本身就源自於浪漫主義文學與詩歌。對於當時的晚期古典主義藝術風格而言,19 世紀浪漫主義藝術所追求的對於個人個性化情感的宣泄與表白, 在當時已經成為以文學詩歌為代表的主流藝術。

可以說, 浪漫主義時期的各類藝術都存在著對新的文藝思潮的吸納, 因此, 它們也就都不同程度地接受瞭當時文學藝術在創作風格上的影響。

而在這其中, 當時的浪漫主義詩歌, 如抒情詩、敘事詩等, 又是引申和發展這一藝術思潮的核心形式。

所以, 當時的音樂藝術一方面結合瞭中世紀敘事曲的形式與風格, 同時又與文學詩歌, 尤其是敘事詩體裁形式有機的結合, 是音樂藝術創作在當時的一種時代傾向, 其結合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客觀性與現實性意義, 同時, 也反映出當時的音樂創作積極的尋求發展和反映社會生活的積極狀態。

在肖邦的四首鋼琴敘事曲中, 《F大調敘事曲》( OP38) 是肖邦鋼琴敘事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標題性作品之一。

在這首作品中, 作曲傢一開始先刻畫瞭一個牧歌式的音樂段落, 其音樂旋律的筆觸細致地描繪出一幅遠古時期悠揚的大自然風光的畫面, 和諧的音響似乎在向我們訴說古代立陶宛的悠久民族歷史。

但是在隨後的音樂中瞬間再現瞭當時異族的侵略, 驚慌不安的急速快板與不協和的音響破壞瞭先前的音樂情調與氣氛, 經過殊死的戰鬥和向上帝的祈禱, 城池最終被洪水所淹沒變成斯維臺茨湖。

而當牧歌式的音樂再次以猶豫不安的情緒出現之後, 則表現出在經過許多年代之後, 立陶宛民族的後裔們在湖水邊尋找著當年傳說中的遺跡, 而神話中的仙人浮出水面向他們講述著這個遙遠的古代傳說, 音樂中充滿瞭人們對於死亡的恐懼和對於命運的迷茫。

在整個音樂的結尾, 原先那個牧歌式的音樂主題雖然得到瞭再現, 但已經不像開始時那樣抒情與和諧, 而是充滿瞭哀怨和無助的敘述, 最終在冥冥之中緩緩結束。

肖邦的這首作品雖然帶有極大的戲劇性矛盾沖突, 其音樂情緒的起伏不定也使作品的表現風格帶有明顯的悲劇性色彩, 但是從作品創作的內容和形式角度來看, 這首作品的敘事性特征充分表現出瞭肖邦對於表現音樂形象的準確把握和對於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完美體現, 這是作曲傢在鋼琴音樂的創作中對敘事曲這一形式進行運用的一部典型作品,從而肖邦鋼琴敘事曲完整地體現出瞭他在此類作品的創作中所具有的深刻思想內涵。

/ 肖邦鋼琴敘事曲的創作對於鋼琴藝術表現力的拓展 /

結合上面論述的兩個問題可以使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發現, 在肖邦所有鋼琴音樂的創作中, 敘事曲的創作反映出瞭作曲傢對於鋼琴藝術在音樂表現力上所做出的極大貢獻。

首先, 前面提到的肖邦在同一首敘事曲作品中分別使用眾多的音樂結構形式, 說明肖邦鋼琴敘事曲所具有的復雜技巧性和豐富表現性等特征,這些特征已完全表明肖邦的敘事曲創作對於當時鋼琴藝術在表現力方面所做出的極大貢獻。

其次, 在肖邦的敘事曲作品中, 他創造性地結合浪漫主義創作原則, 發掘出許多具有創新意義的鋼琴音樂表現手法。

例如在f(小調敘事曲》(OP52)中, 除去其中復雜的旋律織體外, 作曲傢偏重於運用復調中的賦格形式將主調音樂在各個聲部中進行編織, 但其具體做法又並不完全照搬巴洛克時期的復調形式, 而是在保持原有主題的基礎上, 或者在中聲部進行宣敘, 或者以高聲部與中聲部為背景同時為在低聲部上的主調音樂進行模仿。

同時, 在這種近乎於“ 自由復調” 式的表現中又特別突出地強調音樂自身的旋律與裝飾性變奏的相互交融。

又如在《F 大調敘事曲》(OP38) 中, 主要的音樂旋律分別在各個聲部中得以表現, 而其它聲部則好像陷入長久的沉思, 使音樂形象背景表現得神秘莫測。

再如在《降A 大調敘事曲》( 0 P 4 7) 中, 肖邦經常在作品基本旋律的背景上引入時隱時現的短小音樂動機,這些短小的音樂動機實際上是需要精細的技巧表現來進行處理, 曲作者以此來作為飄動不定的裝飾性背景, 襯托作品中最為主要的音樂旋律或形象。

同時,肖邦又充分發揮他在浪漫主義音樂藝術中的風格特征, 使作品在音樂動機與音樂技巧的表現上體現出獨到的特點。

在《g小調敘事曲》(OP23) 的副部主題當中, 肖邦將旋律逐漸演變成為音型化的伴奏織體, 這又是肖邦在拓展鋼琴表現力上的一種創新。

在這首作品中, 最初的旋律形態似乎是各自獨立的二聲部重唱,但是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 這種旋律形態漸漸失去瞭原有的輪廓而共同演變成為一種單純的音型。

這種特點在這部作品裡十分常見, 其織體經常與一些獨立的聲部和主題片段相互交織, 從而使音樂的個性與共性表現在這裡均得到瞭突出的展示。

肖邦的鋼琴敘事曲反映出鋼琴藝術的表現力在浪漫主義初期得到瞭迅速的發展。從這四首鋼琴敘事曲的內容上來看, 其中既有生動活現的現實世界,又有感人至深的內心活動; 既有奔騰流暢的情感宣泄,又有絲絲入扣的點滴情思。

而從形式上來講, 這些作品既有完美經典的傳統風格, 又有獨具匠心的大膽創新; 既有完整規范的形式外貌, 又有標新立異的探索追求。

/ 結語 /

肖邦的鋼琴音樂是今天人類音樂文化藝術史中的不朽瑰寶,其音樂形式上的綜合與創新,使他的這四首鋼琴敘事曲成為當時和今天在器樂獨奏作品中的經典之作,而肖邦的“鋼琴詩人” 的皇冠也正是閃現著他在這四首鋼琴敘事曲創作成就上的光芒。

今天如何來看待和認識肖邦的藝術作品, 並通過這些作品以使我們在音樂藝術的道路上得以不斷的前進, 筆者認為以下幾點為其中較重要的因素:

▲ 將音樂藝術積極的同人類進步文化的思想相結合, 最終形成博大的思想清感空間和獨立的創作與表現風格。

▲ 傾畢生精力去努力探索藝術的發展方向和規律,隻有這樣才能使自己始終處在藝術發展的最前沿。

▲ 在理論和實踐上正確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要學會真正認識和把握繼承傳統藝術中的精華和開創新形式與新風格的本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