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四野三虎:38、39、40軍歷史介紹

38軍38軍原建制有三個步兵師,步兵第112師的前身,是彭德懷率領湘軍獨立第 5 師第 1 團於 1928 年發動平江起義所創建的中國工農紅軍第 5 軍,後擴編為中國工農紅

38軍

38軍原建制有三個步兵師,步兵第112師的前身,是彭德懷率領湘軍獨立第 5 師第 1 團於 1928 年發動平江起義所創建的中國工農紅軍第 5 軍,後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 3 軍團,成為江西蘇維埃中央蘇區的紅軍兩大主力隊之一。抗戰時期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第 343 旅第 686 團,參加瞭著名的平型關戰鬥。1939 年,奉中共中央命令,在八路軍第115師副師長羅榮桓率領下進軍山東, 創建敵後根據地,後來成為八路軍濱海軍區部隊。

該集團軍步兵第 113 師的前身,是徐海東領導的中國工農 紅軍第 25 軍,抗戰時期改編為八路軍第 115 師第 344 旅,開赴華北抗日前線。其中一部於 1939 年奉中共中央命令,在八路軍 第 115 師副師長羅榮桓率領下進軍山東,創建敵後根據地,後 來戎為八路軍濱海軍區部隊。

該集團軍步兵第 114 師的前身,是張學良麾下的東北軍第 53 軍第 111 師,抗戰時期由中共地下黨員萬毅將軍率領在山東投歸八路軍,改編為八路軍山東軍區濱海支隊。

1945 年 8 月,八路軍濱海軍區部隊整編為山東軍區第 1 師、第 2 師,1945 年 11 月奉中共中央命令出山海關,進入東北搶占地盤。1946 年 8 月,與東滿軍區第 7 縱隊(原屬八路軍山東軍區濱海支隊)合編組成東北民主聯軍第 1 縱隊,李天佑任縱隊司仙員,下豁第 1 師、第 2 師和第3師。

1947 年,東北民主聯軍改稱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又稱第 4 野戰軍)。東北國共內戰期間,第 1 縱隊以“三下江南”、“四戰四平”而成名,是解放軍東北野戰軍的三支猛虎部隊之一, 屬於頭等主力部隊,以善打大仗、硬仗而著名。

1948 年 11 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統一部隊編制和部隊番號的決定,解放軍東北野戰軍第 1 縱隊改編為第 38 軍,萬毅任軍長,梁必業任軍政委,第 1 師、第 2 師和第 3 師分別改稱第 112 師、第 113 師和第 114 師。同時將遼北獨立第 10 師劃歸第 38 軍建制,改稱第 151 師。全軍有近 5 萬名官兵,並組建瞭炮兵、工兵和汽車部隊。隨後,迅速進關投入平津戰役,擔任攻打天津的主攻部隊,率先突破天津城防。

平津戰役結束後,第 38 軍揮兵南下,先後參加瞭宜沙、衡寶、廣西、滇南等戰役。在國共內戰時期,第 38 軍從東北松花江畔打到雲南中緬邊境,縱橫 5 千公裡,轉戰 11 個省市,攻占 大小城市 100 餘座,打遍瞭半個中國。

1950 年 10 月,第 38 軍作為第一批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 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時任軍長為梁興初,軍政委為劉西元。第 113 師在第 2 次戰役的阻擊戰中打得頑強出色,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在嘉獎電中親筆寫下“第 38 軍萬歲!”,第 38 軍遂有“萬 歲軍”稱號。作傢魏巍以第 112 師第 335 團第 3 連在松骨峰戰 鬥中的事跡為主,寫成題為《誰是最可愛的人》的戰地通信, 曾為志願軍贏得瞭‚最可愛的人的贊譽。如今這篇戰地通信仍被列入中國的中學教科書,影響甚廣。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第 38 軍有三個連隊被志願軍總部授予 “二級戰鬥英雄連”稱號,湧現出“一級戰鬥英雄”2 人,“二 級戰鬥英雄”14 人,1 萬多名官兵榮立戰功。

1953 年 7 月,第 38 軍撤離朝鮮回國,駐防吉林省通化市。

1982 年 9 月,第 38 軍在解放軍中率先進行編組合成集團軍試點工作。1983 年 12 月,第 112 師改編成第一個解放軍機械化步兵師。1984 年 4 月 1 日,第 38 軍正式改編為第 38 集團軍, 下俠步兵第 112 師(當時部隊代號“51033”)、步兵第 113 師(當時部隊代號“51036”)、步兵第 114 師(當時部隊代號 “51039”),並編入坦克第 6 師(當時部隊代號“52884”)、 炮兵旅(當時部隊代號“52962”)、高射炮兵旅(當時部隊代號“52966”)、通信團、工兵團、偵察營等部隊。

1986 年 9 月至 1987 年 2 月,第 38 集團軍所組成的第 12 偵察大隊,在雲南省中越邊境老山戰區的麻栗坡八佈地區執行偵察作戰任務。第 12 偵察大隊共有 838 名官兵,其中,第 1 連 有 141 名官兵(集團軍偵察連),第 2 連有 141 名官兵(步兵第 112 師偵察連),第 3 連有 141 名官兵(步兵第 113 師偵察連), 第 4 連有 114 名官兵(步兵第 114 師偵察連),火力連有 135 名 官兵(步兵第 337 團炮兵連)。第 12 偵察大隊實施偵察行動 335 次,斃傷敵 112 名,俘敵 7 名,自身傷 11 人,亡 3 人。

1988 年 1 月,第 38 集團軍組建瞭解放軍陸軍集團軍中的第 一個直升機大隊。1996 年,步兵第 114 師改編為武裝警察部隊機動師。1998 年後,坦克第 6 師、高射炮兵旅分別改編為裝假師、防空旅,直升機大隊擴編為航空團。

39軍

39軍的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團,由最先長征到達陜北的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和在陜北建立蘇維埃政權的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所組戎。1937年8月25日,在陜北三原

縣橋底鎮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第344旅,徐海東任旅長,黃克誠任副旅長。1940年2月,改編為八路軍第2縱隊,左權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委。6月底,八路軍第2縱隊一部與新四軍第6支隊在淮北會師,整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彭雪楓任令仙員,黃克誠任政委。7月,八路軍第2縱隊一部又與八路軍隴海南進支隊等地方部隊合編為八路軍第5縱隊。

1941年1月發生‚皖南事變後,八路軍第2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3師,下轄第7旅、第8旅、第9旅,共有2萬多名官兵,成為新四軍主力部隊。黃克誠任師長兼政委,彭雄任師參謀長,吳法憲任師政治部主任。

1945年10月,奉中共中央之命,新四軍第3師主力部隊的四個旅和三個獨立團,共37000多名官兵,在師長兼政委黃克誠和副師長劉震、洪學智率領下挺進東北,搶占地盤。該師挺進東北的人數占當時東北解放軍人數的三分之一,遂成為為後來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又稱第4野戰軍)的頭號主力部隊。

1946年1月,該部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第3師,下轄第7旅、第8旅、第10旅、獨立旅以及師直屬的三個特務團,共有37000多名官兵,黃克誠任師長兼政委。國共內戰爆發後,該部參加遼西阻擊戰,開辟西滿根據地,控制長春至白城、通遼經鄭傢屯至齊齊哈爾鐵路線及西滿廣大地區。隨後,又在四平地區進行瞭為時兩個月的阻擊戰。

1946年9月,東北民主聯軍第3師主力部隊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2縱隊,劉震任司令員,吳法憲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吳信泉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第8旅改編為第4師,第10旅改編為第5師,獨立旅改編為第6師,共有30000多名官兵。第7旅改編為第16師,編入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1947年春,參加三下江南戰役,向長春、德惠、農安之間的國民黨軍隊發動進攻。從5月開始,接連發起夏季、球季、冬季三大攻勢,把戰火引向國民黨統治區。

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第2縱隊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第2縱隊。在同年9月的遼沈戰役中,先是參加瞭錦州作戰,後又回師北上,與友鄰部隊一起在遼西

圍殲國民黨軍隊廖耀湘兵團,並乘勝直搗沈陽。

1948年11月1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統一全軍統一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東北人民解放軍第2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劉震任軍長,吳法憲任軍政委,吳信泉任副軍長,

王良太任軍參謀長,李雪三任軍政治部主任,伍瑞卿任軍後勤部部長。第4師改稱第115師,第5師改稱第116師,第6師改稱第117師。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7師調歸第39軍建制,改稱第152師。

1948年12月1日,第39軍隨東北解放軍揮師入關,參加平津戰役,在攻打天津的戰役中擔任和平門方向的主攻任務。

1949年4月底,第39軍由河北武清地區出發,向華中、華南進軍。7月初,進軍至湖北宜昌、沙市、江陵地區。隨後進軍湘西,參加瞭衡寶戰役,然後直下廣西柳州,攻占瞭南寧。12月11日,攻占瞭鎮南關(今稱友誼關)。

1950年10月,第39軍編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序列,10月21日入朝參戰,是首批參戰的志願軍部隊之一。11月1日,第39軍部隊在開進途中與聯合國軍遭遇於雲山地區,打響出國後第一仗。此後,先後參加瞭志願軍所發動的第2次、第3次、第4次和第5次戰役。

1952年12月18日,第39軍移防朝鮮西海岸,參加西海岸防禦敵軍登陸備戰。1953年5月撤離朝鮮回國。

1982年9月,第39軍與第38軍率先開始進行改編、組建合成集團軍的試點工作。1984年,第39軍改編為陸軍第39集團軍。下轄步兵第115師(當時部隊代號81167)、步兵第

116師(當時部隊代號81178)、步兵第117師(當時部隊代號81189),共計3個步兵師,並編入坦克第3師(當時部隊代號81378)、炮兵旅(當時部隊代號81301)、高射炮兵旅(當時部隊代號81367)、工兵團(代時部隊代號81814)、通信團、偵察營等部隊。

1988年3月,第39集團軍組建直升機大隊,成為繼第38集團軍之後第2個擁有直升機大隊的陸軍集團軍。1996年,步兵第117師改編為武警部隊機動師。1998年後,坦克第3師與高射炮兵旅分別改編為裝甲師和防空旅,直升機大隊擴編為航空團。第64集團軍撤消建制後,步兵第190師改歸第39集團軍建制

40軍

40軍的前身是八路軍冀察熱遼根據地的李運昌部,抗戰勝利後,奉中共中央命仙進軍東北,搶占地盤。

1946年1月,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山東軍區第3師、山東軍區警備第3旅、冀熱遼軍區第16軍分區的第21旅、第23旅等部隊,在遼寧本溪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3縱隊,程世才任司令員,系舜初任政委,曾克林任副司令員,唐凱任副政委。下轄三個旅,第7旅以山東軍區第3師為主改編,第8旅以冀熱遼軍區第16軍分區第21旅改編,第9旅以山東軍區警備第3旅和冀熱遼軍區第16軍分區第23旅改編,全縱隊共有26000多名官兵。

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第3縱隊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第3縱隊,隸屬於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又稱第4野戰軍)。先後參加瞭遼陽、本溪地區作戰、四平保衛戰、四保臨江戰鬥。

1948年9月至11月,第3縱隊參加遼沈戰役,與其他部隊一起攻克義縣,主攻錦州,會戰遼西,圍殲國民黨軍隊的第9兵團,俘獲第9兵團司令官廖耀湘中將。

1948年11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第3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軍,韓先楚任軍長,系舜初任軍政委,沙克任副軍長,劉公元任軍副政委,卓雄任軍政治部主任,周輝任軍後勤部部長。第7師改稱第118師,第8師改稱第119師,第9師改稱第120師。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1師調歸第40軍建制,改稱第153師。全軍共有59000多名官兵。

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第40軍進山海關投入平津戰役。先是攻占北平市南苑機場,後又與其他部隊共同完成瞭包圍、分割國民黨軍隊傅作義部的任務。

1949年1月的最後一天,北平舉行解放軍入城式,參加入城式的除瞭坦克部隊,還有一個步兵師—-第40軍第118師。該師官兵途經前門大街,進入天安門廣場,然後經由朝陽門,邁出東直門,一路彩帶一路歌,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

1949年2月,第40軍向華中、華南進軍。5月,與第43軍一起參加漢潯間渡江作戰。7月,參加湘贛戰役。9月至10月,參加衡寶戰役。11月至12月,參加廣西戰役。1950年3月至5月初,參加海南島登陸戰役。6月至7月,進軍至遼寧的孜東(丹東)地區,調歸東北軍區建制。

1950年10月19日,第40軍編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序列,首批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先後參加瞭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和第5次戰役,以及陣地反擊作戰、西海岸反登陸

作戰準備。在第1次戰役中,第40軍第118師於1950年10月25日相擊敵軍獲勝,中朝兩國將這一天作為志願軍出國作戰紀念日。在第2次戰役中,第40軍和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一道收復朝鮮首都平壤市。

1953年7月,第40軍撤離朝鮮回國。

1985年,第40軍改編為陸軍第40集團軍,下轄步兵第118師(當時部隊代號81200)、步兵第119師(當時部隊代號81211)、步兵第120師(當時部隊代號81222),共計3個步兵師,並編入坦克第5師(當時部隊代號81400)、炮兵旅(當時部隊代號‚81323‛)、高射炮兵旅(當時部隊代號81058)、工兵團、通信團、偵察營等部隊。

1987年12月至1989年1月,甫第40集團軍所組成的第14偵察大隊在雲南省中越邊境老山戰區執行偵察作戰任務。第14偵察大隊共有839名官兵,其中第1連有132名官兵(步兵第118師偵察連);第2連有132名官兵(步兵第119師偵察連);第3連有132名官兵(步兵第120師偵察連);第4連有132名官兵(第40集團軍偵察連);炮兵連有139名官兵(步兵第352團炮兵第2連)。

1996年,步兵第120師改編為武警部隊機動師。1998年後,第40集團軍由師、團建制改為旅、團建制,步兵第118師、步兵第119師改編為摩托化步兵旅,坦克第5師改編為裝甲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