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碑林文博|西安碑林——大觀聖作碑

大觀聖作之碑大觀聖作碑在西安碑林第三展室的角落裡,陳列著一方螭首龜趺,高378厘米,寬140厘米,厚30厘米的碑石——《大觀聖作碑》。它是此展室眾多名傢碑刻中最為高大的一方

大觀聖作之碑

大觀聖作碑

在西安碑林第三展室的角落裡,陳列著一方螭首龜趺,高378厘米,寬140厘米,厚30厘米的碑石——《大觀聖作碑》。它是此展室眾多名傢碑刻中最為高大的一方,雖然文字多已漫漶,內容難辨,卻依然吸引瞭眾多遊客,因為它的作者正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帝藝術傢——宋徽宗趙佶。

大觀聖作碑

《大觀聖作碑》刻立於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此碑額題“大觀聖作之碑”,3行,行2字,楷書。碑文28行,滿行71字,楷書。宋徽宗趙佶撰並書,李時雍摹寫,蔡京題額。原藏於陜西乾縣,1962 年入藏西安碑林。碑文內容為大觀元年(1107年)所頒佈的詔書,記載當時設立八行取士科及三舍之制的重德行、輕辭藝的科舉新法,極具文獻史料價值。所謂八行,即孝、悌、睦、姻、任、恤、忠、和。此八行又按照上、中、下分為三舍,作為升降和授官的依據。八行皆備,即可入太學學習。同時又規定“八刑”,對太學生的行為進行約束,不遵守者則要被懲處,從暫停入學到取消資格不等。此碑的撰、寫、題額、摹寫,積聚瞭身為皇帝、宰相、名臣的三位書界名人。當然,更具價值的是,該碑文字體為宋徽宗趙佶自創的“瘦金體”。《大觀聖作碑》是宋徽宗瘦金書代表作之一,是後人研究學習瘦金體的典范,因此該碑具有歷史和藝術的雙重價值。

詔書既成,遂勒石刊行天下,“立於宮學,次及太學、辟雍、天下郡邑”。至今在河北、山東、陜西尚存《大觀聖作碑》數方,隻是碑石規格有所不同。趙佶初學薛稷、薛曜,後學黃庭堅。其書法引入工筆畫的勾線技法,筆勢勁逸,峻瘦挺拔,鐵劃銀鉤。筆畫雖無寬窄之分,卻富於舒放變化。通篇氣韻如流水,風流儒雅,挺拔脫俗。古人評之曰:“乍看不得佳,結法亦時時露疏稚,而天骨遒美,逸趣藹然,於細玩得之,信不在李重光下也。”應該承認,瘦金體上石是有局限性的。纖細的筆畫使它缺乏那種威嚴、堂皇之感。而且,線絲如縷的筆畫在紙帛上細看,其提按動作清晰可見,而刻在石碑上遠觀,效果就不強烈瞭。看碑是看其氣格而非可以求其細部,瘦金書在這方面顯然是很困難的。但作為宋代碑書中一種特殊的例子,它還是很有價值的。

大觀聖作碑

摹寫者李時雍,字致堯,成都人,其祖父與父親皆以書法聞名於世。他以門蔭入仕,官至承議郎、殿中丞,喜作詩,書畫皆有大成,尤善畫墨竹,曾作《渭川晚晴圖》等,書法與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等大傢齊名,甚至黃庭堅曾求書於他。北宋崇寧年間,他曾為尚書郎馮澥寫過上殿札子,宋徽宗見其書法,甚為欣賞,遂禦批他為書學博士。當時士大夫碑記多出於李氏父子之手。其書法被評為“結字嫵媚,雖乏遒勁,然亦自成一傢”。當世以及後世模仿瘦金體者眾多,但大多難得其精髓,而李時雍所摹寫的禦筆書法,卻神形兼備,惟妙惟肖。

大觀聖作碑

題額者蔡京,字元長,興化仙遊人,先後四次拜相,官至太師,著名的奸相,北宋亡國的有力推手。他雖然身後罵名滾滾,但書法成就卻相當高。“蘇黃米蔡”書法四大傢,一說“蔡”即蔡京,而非蔡襄。《鐵圍山叢談》載,蔡京曾問米芾:“今能書者有幾?”米芾認為:“自晩唐柳,近時公傢兄弟是也。”可見其書法地位之高。《大觀聖作碑》之題額,書法體態健麗,筆意精細,筆畫錯落呼應,氣韻貫通,實為上乘之作。

此碑詔行天下,原本是為瞭向天下士子樹立榜樣,為國傢選取賢才,然而此後北宋的國祚,在藝術傢皇帝趙佶和蔡京等奸臣的肆意揮霍之下,不足二十年就耗盡瞭。由此可見,掌握著國傢命運的權力階層,才是最需要德行與才幹的群體。

原載於《風雨滄桑九百年:圖說西安碑林》 西北大學出版社

END

來源:碑林博物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