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閑話這幾年中國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宏觀篇

近來收到不少朋友的要求,想讓我說說未來中國教育發展的大方向。承蒙大傢抬愛,我隻是個小老師,不敢說開過天眼能未卜先知預測時代的發展和走向,隻能將就著自己在圈子裡打滾瞭十來年積

近來收到不少朋友的要求,想讓我說說未來中國教育發展的大方向。承蒙大傢抬愛,我隻是個小老師,不敢說開過天眼能未卜先知預測時代的發展和走向,隻能將就著自己在圈子裡打滾瞭十來年積累下來的一些小觀察,和大傢在這新年來臨之時,說上幾句實話、閑話。當然,雖然是實話閑話,但也都隻是我一傢之言,隻為大傢開一扇窗多一些視角看待教育,不幫大傢下什麼結論,也不逼大傢做什麼決定。

要瞭解中國教育市場究竟在發生哪些變化,我們首先要瞭解一個大前提,那就是:

教育到底是什麼?

有朋友可能會說,教育是什麼還用說嗎?不就是老師用各種方式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嗎?這個說法既對也不對。對的是,說的內容沒有錯,那確實是教育裡很重要的一部分。錯的是,這麼看教育的格局小瞭些,容易因此對教育的發展產生各種各樣的誤解。因為如果這話是完全正確的話,那不論各方面的力量都應該不遺餘力地使得:可以傳授的知識總量變大,或者傳授的效率變高。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近年來 ZF 逐步出臺瞭越發嚴苛的審查制度,關停瞭大量的課外補習班。這無疑降低瞭傳授效率。

同時 ZF 還取消瞭大量的學科競賽,並越來越不允許競賽內容和升學掛鉤。這又無疑降低瞭傳授的知識總量。

所以教育除瞭我們看到的老師傳授知識的表象外,它還有什麼呢?在我看來,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的功用。而正是這三個方便功用在新時代背景下發生的變化,才使得中國教育有瞭接下來我們即將面對的變革。

首先,教育的大方向是為這個國傢培養「適合它發展」的人才。

這裡畫個重點,「適合它發展」。這個是指全方位地適合社會需要,而不僅僅是知識層面的適合。比如「老師」這個角色的設立,是讓大傢習慣於對權威的服從,比如定時考試機制的設立,是讓大傢習慣日後伴隨終生的 KPI 考核,等等。這些上過我社會學相關課程的同學應該很熟悉,這裡不再贅述。

那目前中國的發展到底最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呢?主要有兩種。

其一,各個領域的技術骨幹人才。

這裡的技術骨幹人才指的是不止能從事簡單重復工作,還能對這些工作加以革新進步的人。舉個簡單的例子,搬磚的人我國自古不缺,但能對磚塊的成分進行改良讓磚塊更加堅固,或者能通過優化勞資結構讓搬磚人整體效率提高的人卻非常缺。簡單來說,這種人就是那些受過高等教育,或在經年累月的體力勞動中覺醒並成長起來的人。

這樣的人缺到什麼程度呢?

根據世界經合組織(OECD)數據顯示,中國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占 25-64 歲人口的17%,而在世界其他發達國傢這一比例要高得多;而且中國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在不同年齡段中分佈十分不均勻,在中老年人群中占比很少,這樣的代際差距在發達國傢的數據中並沒有中國這樣明顯。這其中的差距不言而喻。

那為什麼中國會需要這樣的人才呢?

因為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正處在即將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間點上。而專業技術人才的數量正是突破這個陷阱的關鍵。中等收入陷阱是個比較復雜的概念,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或谷歌,這裡隻做個簡單的解釋:中等收入陷阱就是指 GDP 野蠻生長後所遇到的瓶頸。如果無法突破這個瓶頸,那 GDP 可能出現長時間的停滯或者倒退。

當然,我剛剛提到的數據可能會顛覆很多朋友的認知,現在難道不是「人均 985,藤校遍地走」瞭嗎?其實並不是,會有這樣的認知偏誤主要是由於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讓我們突然知道瞭身邊竟然有這麼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可其實大量的企業其實還是面臨著「千軍易得(能做簡單重復工作的人大把),一將難求(稍微有點技術門檻就招不到人)」的窘境。

所以,雖然大學擴招,學位貶值已經非常嚴重,可這個趨勢還是會繼續下去。這裡可能順帶著,有朋友會想問那為什麼會這兩年逐步取消瞭「三本」「二本」這些稱呼,隻說什麼第一批次、第二批次,甚至連 985、211 都提得少瞭呢?別著急,這個問題我們在下一篇有關升學的文章裡細說。

其二,能適應國際化市場、或者說能有國際視野的人才。

前些日子和一個還算相熟的房產中介聊天,這兄弟非纏著我要我教他英語,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做中國人市場的壓力實在太大瞭,老外的市場錢多又沒什麼人能做。前幾天一個老外跑來說要找房子,可就因為大傢英語都不行,眼睜睜把煮熟的鴨子拱手送給瞭別人。

除此之外,如果你仔細觀察知識付費這個領域你就會發現,即便已經是 2019 年,排在各個榜單前列的,竟然還有大量是和英語學習有關的課,足見英語的普及程度離盡如人意還有多遠的距離。

一個英語就隔絕瞭這麼多人,能擁有國際視野,知道要和全世界做買賣打交道的人就少之又少瞭。一個簡單的嘗試就可以驗證我的說法,你不妨問身邊的朋友這麼一個問題:「如果把你正在做的業務搬到美國去做,要怎麼做?」絕大多數人都回答不上來。

當然有朋友可能還是要問,這些年我們不是有那麼多人出國留學,又有那麼多人到海外進修嗎?這個問題還像你說的這麼嚴重?怕不是危言聳聽吧。

確實,這些年我們身邊的留學生確實多瞭不少。但是,出去留學的人中還是有大量的佼佼者選擇瞭留在國外。而且對於非獨生女的女性學生(往往沒有贍養父母的壓力,且和父母大都關系欠佳),這個比例更是高得嚇人。當然,這個論點沒有數據支持,隻來自我的觀察,可能有偏差。

除瞭留學後直接留在國外的學生,還有許許多多人目前正竭盡所能地做著移民的準備。在北京和上海的很多圈子裡,「傢裡有兩國護照、在兩國甚至多國有房產」是標配。甚至有不少人孩子一到上學的年紀就舉傢遷往國外,逃離中國大多數人都越來越看不懂的教育軍備競賽。走的是什麼人呢?幾乎全是有國際化視野的優秀人才,簡直可以說是定向外流。

所以接下來的教育政策也必然向著一切從簡、從明,緩解大眾焦慮的角度進行,讓國外的優秀學生們願意回來(這部分發力將主要通過各個高校的教師待遇提升,和逐步打破根深蒂固的學術「論資排輩」體系來完成),也讓國內的優秀人才願意和孩子一起留下來(這個主要通過讓大傢不要恐懼在國內讀書這件事)。

當然,如果能夠全民更好地普及英文,更好地讓大眾都擁有全球化視野,那是最好不過瞭。但嚴重受限於中國的優質教師數量,這條路短期內還是會舉步維艱。今年我有機會走瞭幾個三四線城市,當地的公立小學很可能一整所學校裡都找不出一個英文能說得流利的老師,而為數不多的幾個好老師無一例外地去瞭當地某所私立國際學校——這是另一個問題,我們之後說。

所以對想從事教育行業的朋友來說,2020 依舊是個好年,但北上廣的機會不會太多,三四線城市還是機會大把。

第二,教育是使社會分層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如果熟悉歷史的同學不難發現,中國的傳統社會存在時間要遠遠超過西方各國。當然這某種程度上導致瞭中國近代生產力的眼中滯後,但不可否認,中國傳統社會制度的完備程度要遠超西方國傢。而在這其中,科舉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國民普遍通過科舉看到瞭一丟丟「草窩裡飛出金鳳凰」的希望,因此也就不會再想著造反的事情,都好好讀書去瞭。再加上寒民狀元、平民宰相的各種故事在人民群眾中口口相傳,人們就更加篤信這是一條切實可行的、實現階級跨越的渠道。

那麼到底有多少平頭老百姓傢的孩子通過科舉考試得以出將入相、或至少登上仕途,實現階級跨越瞭呢?不能說沒有,但真的是少之又少,官場大多還是名門望族的天下。畢竟名門望族裡,老師好,環境好,關系也足夠多,子女平步青雲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當然地主傢難免會出些傻兒子,會有些扶不起的阿鬥,但終歸所占的比例不高。而且,但凡隻要天資不是差到無可救藥,或者腦子燒瞭一門心思就是不想學任何東西,隻要教育錢和資源砸得到位,總是能出人才的。畢竟,「強行磨平天賦差距」的能力不就是衡量一個老師是不是好老師最重要的標準之一嗎?

講到這裡也許有人要問,你這麼說那我們直接給孩子們生下來就分配工作不好嗎?比如姓黃的都去教書,姓葛的都去賣豬。當然不好,因為這樣大傢很難服氣,教書的會每天想:我如果去賣豬是不是其實能掙大錢?賣豬的會每天想:教書的肯定不用像我一樣每天在這拿刀動槍的。最終彼此都會為瞭「能幹點別的」的權力,湊在一起推翻那個強行給他們分配好工作的制度。

但如果經過教育的洗禮那就不一樣瞭,姓黃的發現自己身弱體虛提不動刀,而姓葛的發現自己一讀書就犯困,所以教書的也就完全相信自己就應該教書,而殺豬的也同樣堅信自己的使命就是要把二師兄的肉送上每戶人傢的餐桌。

那發展前途是不是還是最終由個人的努力和天賦決定的呢?

不全是,或者說很多情況下不是——因為殺豬的人可能一輩子也沒碰見過能真正教他讀書的老師,而教書的人也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真正教過他刀該怎麼提、案板該怎麼擺,所以他會始終覺得豬豬辣麼可愛,怎麼可以吃。話就說到這裡,大傢都是聰明人,相信都能明白我在說什麼。

在這個社會層次隱形分化的過程中,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必須依靠「信息差」讓彼此都有公平的幻覺。

什麼意思呢?

簡單來說就是要以後殺豬的人不能知道原來有人可以教會他們讀書,而將來要教書的人也不能知道原來有人可以把手無縛雞之力的人訓練成屠夫。隻有當一切都順其自然,教育的結果才能如設計者所想的那樣,最終按部就班。而這個信息差——也許稱為「信息隔絕」更合適——一旦被打破,那教育就將變成一場無比激烈的軍備競賽。

這就是中國這些年各式各樣的私立教育機構 / 學校呈現井噴式、爆炸式、跨越式發展的核心原因。所有被卷入這場經費爆炸的軍備競賽中的父母心裡隱隱都知道:我這是在給我的孩子,也是給我自己,搶可能是通向未來的最後一波船票。

隻要稍微細想一下你就不難發現,科技的高速發展下,未來教育帶來的層次劃分會比今天更加牢固。隨著人工智能和自動化領域大量科技創新的出現,純粹的體力工作者和從事大量重復性勞動的工作者會以史無前例的速度被淘汰。

今天也許我們還可以說,靠「賣把子傻力氣」可以養活自己,身邊有很多「沒受過什麼教育但白手起傢成為億萬富翁」的故事。而在未來傻力氣會漸漸無處可賣,因為即便尊號鬥戰勝佛的孫悟空,如果隻賣傻力氣,生產力抵不過一臺 50 馬力的農用拖拉機——畢竟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約合 6.75 噸,50 馬力的拖拉機載重量可輕松到 10 噸以上。而在未來社會,當商業社會的準入門檻越來越高,所有行業都在飛速自動化、智能化的時候,一個從沒學過這些的人,要如何白手起傢?

說瞭這麼多大背景,回到我們之前的話題,旨在爭搶未來船票的中國私立教育,是做得不好所以國傢要大力度管控嗎?

恰恰不是的,說句老實話,中國的私立教育,特別是應試部分,真的做得實在是

太!太!太!優!秀!瞭!

我有幸瞭解過國內某著名培訓機構的課程內容研發,也比較深入地研究過他們出來的東西,四個字形容,嘆為觀止。我 07 年以福建省外語類第一的成績保送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幾次省市統考雖然沒拿到狀元,但基本也都在全市前十、全省前二十,應該不算笨,當年也勉強能算個學霸。但即便如此,我自認我對知識點的理解、對高考出題者的理解,離那個團隊的人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而他們竟還可以把這些虛無縹緲的理解全部換成循序漸進的題,讓每個資質一般的孩子也都能通過訓練達到和他們無限接近的程度。我隻能說我很慶幸當年我的競爭對手裡沒有大批量從這傢培訓機構裡出來的人,否則別說保送北大,考個 985 可能我都很費勁。

也正是這傢傳奇的機構,在一個又一個的省市創造瞭各種匪夷所思的神話。比如在某市的中考結束後,傢長們突然發現,原來所有的區狀元竟都是同學……他們都在這傢培訓機構當地分支的同一個補習班裡補習。

這當然從一個角度證明瞭這傢私立培訓機構有多麼的強大,但另一方面也讓我有瞭一種由衷的細思極恐的感覺:上瞭這傢機構的「精英班」就有機會考狀元,是不是也意味著不上這傢機構的「精英班」就永遠沒有機會考狀元呢?

同樣,這麼優秀的學校,學費自然低不瞭,而學費上去瞭,給老師的工資自然也就上去瞭。在這個機構裡,年入百萬的老師一抓一大把,甚至據說還有不少老師的收入直接奔著年入千萬去,這在公立教育的系統裡根本不敢想。我有幸咨詢過一個前公立教育系統的老師,問他為什麼願意跳槽到私立機構。他像看傻子一樣看著我說:人傢一張口就給我五倍工資,我不來我傻啊,我也是人啊。

到此,相信你對中國私立教育的優秀程度有瞭足夠的理解,可它所造成的問題你也肯定一目瞭然。首先由於資源的強有力爭奪,它讓公立教育越來越像一個附屬品(當然這裡說的是大部分公立學校,極少部分超級公立學校不在此之列),也因此使得 ZF 的分層大計越來越失控;其次它因為有足夠的自主權(也就是不用義務做教育),它可以把海量的資源匯聚到某些學生身上,也可以想怎麼挑學生就挑學生,甚至還不用老想班裡的差生要咋辦。

所以最後,它的過度發展影響到瞭教育的最後一個、某種意義上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功用:

教育做為上升渠道的公平與暢通,應該成為刺激人口增長、而非抑制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

中國有句老話,叫「養兒防老」。雖然這話說得有些功利,但道理卻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人都怕老,都怕窮,都怕潦倒,所以趁著年輕的時候養個孩子,再等孩子長大瞭反過來養活年老的父母也就成瞭個再自然不過的想法。特別是在城市化高度發達、傳統觀念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的今天,傳宗接代、香火傳承的想法不再那麼能夠影響人們的行為,「養兒防老」也就成瞭大多數人最重要的育兒動機。

可這樣的動機也並非什麼時候都會生效,特別是當養孩子不一定能讓老年生活過得去、但一生孩子生活立刻就過不下去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就順理成章地選擇——不生瞭。

以我比較熟悉的北京為例,隨意舉幾個例子你大概就能理解什麼叫「一生孩子生活立刻就過不下去」:

今年我國的新生人口是 1100 萬,這個數字在四年前是 1700 萬,下降的幅度不可謂不驚人(這還是在開放瞭二胎的基礎上)。而且如果我們稍微深入瞭解一下這新生人口的來源你就會發現,來自農村和三四線城市的比例越來越高。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生、甚至連婚也越來越不願意結瞭。當然我個人並沒有什麼地域或者民族的偏見,但不可否認,一二線城市年輕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和眼界的開放程度還是在很大程度上領先於三四線城市或者農村,而理論上他們的孩子未來成才的概率也越高。那這些人究竟為什麼不願生呢?

「覺得無法承擔孩子的教育成本」又無法接受「自傢孩子一路都輸在起跑線上」的心態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如我之前所說,過度優秀而又百花齊放的私立教育讓這場教育的軍備競賽上真的做到瞭「一分錢一分收益」並且「花錢越多收益就是越大」。教育市場簡直有漸漸向手遊市場靠近的感覺,花錢多的高級 VIP,就是能夠吊打各種低級 VIP 或者零氪玩傢。

再稍微說遠一些,這些高端的私立機構培養的孩子目標都是未來留在祖國為社會主義建設做貢獻嗎?

當然……不是。這些地方培養的孩子中很大一部分(特別是最好的那一撮)都是要出國的,因為相比國內的「一考定終生」,國外多種多樣的申請方式會靈活很多。結合我們之前所說,這又是國傢非常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於是在這個時候,ZF 出手瞭,借著一系列有關補課和超綱政策的出臺,大量的機構被關停,多傢大機構被管控,而私立學校開始被要求「公私合招」。

什麼叫「公私合招」呢?就是私立的小學中學必須強制接受一部分義務教育的學生。比如原本一所私立小學一年計劃招 800 個學生,這 800 個學生私立小學可以自己面試、自己筆試、自己定價收錢,隻要傢長買賬就行。

但現在 ZF 可能會要求這傢私立小學拿出其中 300 個名額來,這 300 個名額的學員由 ZF 直接提供。而且 ZF 給你什麼學生,你就必須招什麼學生,這部分學生不能拒絕,也不能收像其他學生一樣的高學費。而這一部分學生是怎麼來的呢?純隨機抽簽抽出來的。

這條政策簡單來說直接斷瞭許多私立學校的生路,單隻被強行減少的這一部分學費收益,就足以讓這些學校扭贏為虧。

同時,公立學校的教師待遇在沉寂瞭這麼多年之後……終於開始提瞭!而且這次提的幅度還挺大,有不少老師的工資直接翻瞭倍(當然原來也確實不高)。原因很簡單,私立學校和培訓機構養不住人瞭,這些老師肯定還是得有地方去,那不如還是回到體制內來吧,我們好吃好喝好招待。

這個方向對我們這些還沒有孩子的平頭老百姓來說無疑是件好事,可對已經在孩子教育身上投入瞭海量資本與心血的父母來說,他們又迎來瞭新一輪的焦慮:我好不容易削尖腦袋擠進的學校,現在老師和同學都要變瞭,我要怎麼辦……

文章比較長,最後幫大傢總結一下本期我有關教育的閑話。結合教育除傳授知識以外的基本功能,中國教育現今面臨的核心待解決問題如下:

  1. 中國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依舊和發達國傢相比有很大差距,產業轉型人才不足;
  2. 中國私立教育的過度發展嚴重影響瞭原本應由公立教育體系發揮的社會分層作用;
  3. 過度集中的教育資源集中在瞭很少一部分人身上,而這部分人未來又大都選擇瞭出國;
  4. 大規模的教育軍備競賽嚴重影響瞭一二線城市年輕人對生育的信心,讓人口大幅下降;
  5. 公立教育在頹廢瞭很多年之後終於開始有振興的苗頭,但能持續多久還有待觀察。

還有些你可能感興趣的閑話由於篇幅的關系沒有說到,比如:學區房該何去何從,中國不同城市之間的教育資源差距有多大,未來什麼樣傢庭的孩子最能成才……這些內容我期待下次跟你聊起。

總而言之,本期閑話就到這裡啦,文章寫得很開心,也很勞累,希望這樣的行文和交流方式大傢能喜歡。有任何想要分享或希望瞭解的話題,可以留言告訴我。

下一篇預告:

閑話中國教育這幾年的現況與發展:孩子升學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