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河南博物院藏鈞釉瓷器

河南博物院藏鈞釉瓷器,簡稱鈞瓷,共138件正式藏品。從來源上說,以窖藏出土和移交居多,收購征集較少。1925 年鄢陵縣城內窖藏鈞瓷 25 件,據《河南博物館館刊》記載:民國

河南博物院藏鈞釉瓷器,簡稱鈞瓷,共138件正式藏品。從來源上說,以窖藏出土和移交居多,收購征集較少。1925 年鄢陵縣城內窖藏鈞瓷 25 件,據《河南博物館館刊》記載:民國十四年十二月,河南教育廳據鄢陵縣知事張聚奎呈稱:寄居本城舊當典院鬱川人魏書成傢,於本年十一月間,在院內掘紅薯窖,得宋瓷盆碗盤碟酒杯數十件,暗招開封古玩商出售,地方攻詰,此項物品已由古玩商運汴,勒令河南圖書館館長何日章查追此項物品,當由何日章呈覆,以七百零四元,向古玩商贖出,歸圖書館保存,旋經古物保存所及河南古物保存委員會移交本館。這些瓷器構成瞭最早的院藏鈞瓷。其後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移交 30 件,包括 1963 年禹縣黃莊窖藏,1978年長葛石固遺址窖藏大碗及洗2件,禹縣白沙水庫采集的鈞瓷罐等;還有 1972 年禹縣老寨溝采集矮梅瓶。1981 年河南省登封縣馮灣村窖藏瓷器 23 件;1984 年郾城縣十五裡店窖藏瓷器 7 件;1992年淅川縣城關西門外丹江水庫沉船出土的單柄洗;鄭州海關或公安局移交鈞瓷4件;河南省文物商店撥交 12 件;開封市文教局移交、開封市民捐獻、開封文物商店收購等24件;1998年從各地市博物館、文化館、文管所等機構調入9件。從器物類別來說,以碗、盤、碟、洗類居多,瓶、爐、缸類較少。既有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皿,亦有陳設器皿。筆者通過對鈞釉瓷器的分類比較和歸納,對時代特征明顯的重點器物進行紹,全面展示河南博物院鈞瓷藏品的面貌。

一 院藏鈞瓷器類

(一)碗

碗是院藏鈞瓷中最常見的器類,型式較多,大小有別。有直口圓曲腹碗、菱口碗、撇口斜腹小碗、斂口斜腹碗、墩式碗、敞口出沿碗等。

鈞窯藍灰釉大碗1. 鈞窯藍灰釉大碗,金代,高 11.8 厘米,口徑25.7厘米,足徑9.4厘米,1978年長葛石固遺址窖藏出土。圓唇,直口,深弧腹,平底,圈足。通體施藍灰釉,內壁釉色勻凈,外壁有流釉痕跡,細小開片。胎呈淺灰色,胎質堅固細密。

鈞窯天藍釉菱口大碗

2. 鈞窯天藍釉菱口大碗,金代,高 12 厘米,口徑24厘米,底徑8.3厘米,1978年長葛石固遺址窖藏出土。圓唇,直口,菱花瓣形圓曲弧腹,小圈足高而直。此碗制作精良,仿金銀器造型,模制而成。通體施天藍色釉,釉面局部有小氣泡,佈滿小開片,有星散的鐵斑,口沿及菱瓣凸起處釉薄,略露胎色。足端露胎,施棕黃色護胎釉。

鈞窯撇口斜腹小碗

3. 鈞窯撇口斜腹小碗,金代,高 5 厘米,口徑 12 厘米,足徑 3.5 厘米,河南博物院舊藏。

鈞窯月白釉

4. 鈞窯月白釉碗,金代,高 9 厘米,口徑18.5 厘米,足徑 5.1 厘米,1963 年禹縣黃莊窖藏。碗斂口,斜腹較深,圈足。通體施月白釉,足底無釉。施釉均勻,胎質堅硬。此類碗共 37件,數量較多,大小口徑有別,最大的口徑25厘米,最小的口徑 8~10 厘米。金代的斂口斜腹碗一般施滿釉,足端施醬色護胎釉,做工精細。元代的此類碗一般施釉不及足底,削足痕跡明顯。

墩式碗

5. 墩式碗,金代,高 6.5 厘米,口徑 11 厘米,足徑4.8厘米,河南省文物工作隊移交。碗呈墩式,敞口,直壁,近足處內斂,圈足。通體天藍色釉,玻璃質感略強,釉層薄處顯青色。釉層厚處有流釉痕跡。

鈞窯藍灰釉彩

6. 鈞窯藍灰釉彩斑碗,元代,高 7.5 厘米,口徑14厘米,足徑5.2厘米,1984年郾城縣十五裡店鄉小趙村窖藏出土。碗呈雞心狀,斂口,斜腹,小圈足。通體施藍灰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露褐色胎,外底有挖足痕跡。釉面不勻凈,有黑色雜質及縮釉點,內腹壁有一塊窯變紫紅彩斑。

月白釉撇口出沿碗7. 月白釉撇口出沿碗,元代,高 6.5 厘米,口徑17.5厘米,足徑6厘米,1956年開封收購。侈口,深腹,圈足,內外施月白釉,外壁不及底。釉面有開片。

(二)盤

盤類有折沿盤、菱花口折沿盤、菊瓣盤、斂口盤四種,有的盤有窯變彩斑裝飾,彩斑有的似有規律的點畫到釉上,分佈均勻。有的彩斑彌漫無任何規律,如菱花口折沿盤。

鈞窯天青釉折沿盤

1. 鈞窯天青釉折沿盤,金代,高 3.1 厘米,口徑 19.8 厘米,1925 年鄢陵縣城內窖藏出土。尖唇,肩部束折,平折沿微微翹起,淺腹,大環形矮圈足。通體施天青色釉,釉面佈滿小塊開片,裹足支燒,外底有三枚支釘痕,外壁及外底部有許多“蚯蚓走泥”紋。

鈞窯藍灰釉彩斑折沿盤

2. 鈞窯藍灰釉彩斑折沿盤,金代,高2.7厘米,口徑 17.4 厘米,底徑 11.2 厘米,1925 年鄢陵縣城內窖藏出土。敞口,平折沿,淺弧腹,大環形矮圈足。通體施天藍釉,釉色略泛青灰,盤內外分佈三塊玫瑰色彩斑,彩斑略顯灰暗,外底足內有三枚支燒痕。

鈞窯天藍釉彩斑菱花口折沿盤

3. 鈞窯天藍釉彩斑菱花口折沿盤,金代,高3.3厘米,口徑19.5厘米,足徑8厘米,1976年方城縣拐河菜園出土。板沿,菱花口,淺腹,圈足。通體施天青色釉,有開片,足端露淺褐色胎,盤內大片玫瑰紫色彩斑。

月白釉斂口盤

5. 月白釉斂口盤,金代,口徑 17.3 厘米,底徑 5.8 厘米,高 3.5 厘米,1963 年禹縣黃莊窖藏出土。斂口,淺腹,圈足。通體施月白釉,足端露胎。

(三)碟

碟類器物僅有兩種,一種數量較多,翻沿淺腹碟,另一種寬折沿碟,僅有3件。

天藍釉淺碟

1. 天藍釉淺碟,金代,高 1.9 厘米,口徑11.3厘米,足徑4.3厘米,1925年鄢陵縣城窖藏出土。窄平口,口沿微外翻,淺腹,小平底,圈足。通體施天藍釉。

藍灰釉折沿碟

2. 藍灰釉折沿碟,元代,高2.7厘米,口徑11 厘米,足徑 5.3 厘米,河南省文物隊工作移交。平折沿,淺腹,圈足。通體施藍灰釉,外壁施釉不及足。

(四)洗

洗類器物共 8 件,圓洗 3 件,單柄洗 3 件,蓮花洗1件,板沿洗1件。除瞭一件單柄洗是在開封市文物商店購買,其他均為出土或窖藏,釉色美麗,器型多樣。

鈞窯月白釉花瓣洗

1. 鈞窯月白釉花瓣洗,金代,高7.5厘米,口徑18.5厘米,底徑11厘米,1980年嵩縣城關鎮北街磚廠出土。體呈蓮花花瓣式,尖唇,瓣片較深,口部微斂,圓曲腹稍外鼓,平底。通體施月白釉,滿釉支燒,底部有五個支燒痕。釉面有細小的棕眼。釉層略薄,流動感較強,口沿和花瓣凸棱處釉層最薄,略露胎色,洗內底積釉較厚。

鈞窯天藍釉圓洗

2. 鈞窯天藍釉圓洗,金代,高7.2厘米,口徑 27.7 厘米,足徑18.5 厘米,1978 年長葛石固窖藏出土。圓唇,淺曲腹,大環形矮圈足,底部有五枚支釘痕,佈局不甚勻稱。通體施天藍釉,勻凈光潤,有稀疏的小棕眼,口沿釉較薄,呈黃綠色,器表釉層較厚,有流釉現象,足端露胎部施棕黃色護胎釉。(圖十五)這類圓洗共3件,一件金代的與石固窖藏洗盤式相同,通體釉色月白,外足底有五枚支釘痕。還有一件元代的,盤式亦相同,為河南省文物工作隊移交。通體施月白釉,洗內有紫紅窯變彩斑二塊。外壁流釉,至近底足處積釉。外底及足部露胎,制作粗糙,挖足痕跡潦草。

天藍釉折沿洗

3. 天藍釉折沿洗,金代,高 7 厘米,口徑26.3 厘米,足徑 12.5 厘米,1959 年汝州市大峪鄉班莊出土。寬折沿上翹,深腹,腹壁圓曲,大環形矮圏足,通體施天藍色釉,足端露胎,胎色赭灰。

月白釉單柄洗

4. 月白釉單柄洗,金代,高7厘米,口徑17厘米,1966年從開封市文物商店購買。尖唇,口微斂,淺弧腹,圜底,底部微凹。口沿一側出菱式折沿,沿下有一環形耳與腹部相連。通體施月白釉,滿釉支燒,外底有三個支燒痕。

月白釉荷葉形單柄

5. 月白釉荷葉形單柄洗,金代,高 5.9 厘米,口徑17厘米,1980年嵩縣城關鎮北街磚廠出土。體呈6瓣荷葉式,口部微斂。口部一側出葵式折沿,沿下附耳,耳與腹部相連。通體施月白釉,滿釉支燒,底部有三支燒痕。

(五)瓶

瓶類共五件,有花口小瓶、矮梅瓶、花口大瓶、膽式瓶、梅瓶,件件不同,均為陳設器或花器。

鈞窯月白釉花口瓶

1. 鈞窯月白釉花口瓶,金代,高 18 厘米,口徑 6.5 厘米,足徑 5.6 厘米,1962 年禹縣黃莊窖藏出土。五瓣荷葉形口外侈,細長頸,折肩,瓜楞腹,上腹鼓,脛部斜收,脛部近足出有一凸棱,高圈足外撇。通體施月白釉,花口口沿及脛部凸棱處釉層薄,略露胎色。圈足及頸部凸棱部有積釉、垂釉,圈足外近足端及圈足內施有醬黃色護胎釉,外足心滿釉。

鈞窯荷葉口大瓶

3. 鈞窯荷葉口大瓶,元代,高 64 厘米,口徑22厘米,足徑22厘米,1976年臨汝縣紙坊鄉趙西村出土。六瓣花口外侈,瓣片圓折下垂,兩個瓣片相接處尖銳鋒利。長頸,中部微束,溜肩,鼓腹,下腹斜收,喇叭形高圈足,足端露胎。通體施天藍釉,釉呈流動狀,尤其是下垂的瓣片、頸部蓮瓣下及凹弦紋處釉質凝厚。

鈞窯藍灰釉膽式瓶

4. 鈞窯藍灰釉膽式瓶,元代,高28.3厘米,口徑 4 厘米,足徑 6.8 厘米,河南省文物商店撥交。圓唇,小口,長細頸,頸中部微收,卵圓形腹,圈足。通體施藍灰色釉,釉層微薄,釉面佈滿細碎開片及鐵黑色的細紋,足端及足底露胎,圈足部施醬色護胎釉,足底有挖足痕跡。

(六)罐

罐類2件,有雙系罐、直口罐,均為元代產品。

鈞窯藍灰釉雙耳罐

1. 鈞窯藍灰釉雙耳罐,元代,高9.2厘米,口徑8.4厘米,足徑6.9厘米,河南省文物工作隊移交。敞口,短頸,肩部置對應小圓系,鼓腹,寬圈足。通體施藍灰釉,釉不及底足。

鈞窯月白釉彩斑罐

2. 鈞窯月白釉彩斑罐,元代,高 17.8 厘米,口徑11.5厘米,底徑12.7厘米,禹縣白沙水庫采集。直口,短頸,溜肩,鼓腹,脛部斜收,圈足。通體施月白釉,外壁施釉至脛部,肩部對應位置有彩斑兩塊作裝飾。

(七)爐

爐類有三足爐與板耳爐,金代的三足爐釉面光亮勻凈,元代的板耳爐釉色灰白,相比之下,元代的爐做工復雜潦草,金代的爐簡單精致。

鈞窯天藍釉三足爐

1. 鈞窯天藍釉三足爐,金代,高 13 厘米,口徑14.3厘米,腹圍47厘米,1963年禹縣黃莊窖藏出土。尖唇,直口,平折沿微上翹,短直頸,圓鼓腹,圜底,下承三獸足。通體施天藍釉,釉面光亮勻凈,除足底外施滿釉,內底有三片無釉,用於套燒,露胎部施棕黃色護胎釉。

鈞窯灰白釉板耳爐

2. 鈞窯灰白釉板耳爐,元代,高 14.2 厘米,口徑10厘米,1996年河南省華源文物發展公司調撥。平口,板沿,鼓腹,圜底,外底部隱圈足,削足痕跡明顯。下腹部承以三足,肩部附二板耳,板耳的空隙處分別貼塑雙系,做工較繁復。通體施灰白釉,釉色暗淡無光,外底有垂釉痕跡。內外底及三足均無釉,胎質較為粗糙。

(八)缸

鈞窯月白釉紅斑缸

鈞窯月白釉紅斑缸,元代,高15厘米,口徑17.5厘米,底徑10.5厘米,1984年郾城縣小趙村窖藏出土。敞口微內斂,深腹微弧,近底處內折,圈足。通體施月白色釉,外壁對應位置有紫紅斑兩處做裝飾。內底無釉,外壁施釉不及底足。

(九)花盆及盆托

六角形花盆

1. 六角形花盆,高 13.5 厘米,口最長 24.5厘米,口最寬14厘米,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鈞臺窯梨園地出土。整體呈六方形,下承六如意形足。底部有 6 個小圓孔,分佈均勻,為滲水之用。通體滿釉,內天藍外茄皮紫,足端和外底有醬色護胎釉,底部有支燒痕跡,底部有數字“六”,為燒造時所刻,以標示花盆形制的大小。

鼓釘式盆托

2. 鼓釘式盆托,高 9.1 厘米,口徑 21.9 厘米,足徑15厘米,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鈞臺窯梨園地出土。直口方唇,弧壁淺腹,平底,下承三個如意形足,口沿與近底部有兩周鼓釘裝飾。通體滿釉,內天藍釉外茄皮紫釉,釉層光亮,足端及外底有醬色護胎釉。

(十)匣缽

帶鈞窯彩斑碗匣缽

帶鈞窯彩斑碗匣缽,元代,高10.4厘米,口徑26.3厘米,河南省文物工作隊移交。整體呈漏鬥狀,直口,折腹,下腹斜收。匣缽內有一鈞窯帶彩斑碗,碗斂口,斜腹,圈足。通體施月白釉,釉色略暗淡,口沿部有彩斑裝飾,外足底露胎,削足痕跡明顯,有乳突。

二 院藏鈞瓷分析

通過對以上金、元各時期的典型器物介紹,可以看出:1. 河南博物院藏鈞窯瓷器品種齊全,涵蓋瞭普通百姓的日常用品,如碗、盤、碟、洗、罐、瓶、爐、缸等,其中碗、盤、碟、洗類居多,瓶、爐、缸類較少。既有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皿,亦有花盆、盆托等陳設器皿。普通常用器皿有花口、菱口、菊瓣、蓮花等式樣及大小的變化。2. 從裝飾手法來看,基本上素面無紋,單一的天藍色、藍灰色、月白色、灰白色釉,釉面勻凈程度有差異,有乳濁和流釉現象。金代時期的鈞瓷天藍釉居多,釉色純凈光亮,元代以月白釉居多。金代早期的紅斑裝飾顯得隨意不固定,效果不可預知,形狀無規則,如有的是大片的紅斑彌漫在天藍色或天青色的釉中。金後期及元代,彩斑是有規律地點畫在釉上,可能是圓盤中的一點、一塊、兩塊或三塊對應的彩斑,可能是器物肩部、腹部等對應位置的彩斑。元代器物裝飾繁復,例如爐在板耳的空隙處再貼塑兩系,而金代的三足爐簡約到極致。3. 金代初期的鈞窯瓷器做工精致,修足仔細、規整,器物外底足也上釉,僅露足端,而往往在露胎的足端施一層醬黃或醬褐色護胎釉,足部看不到削足痕跡。盤、洗類器物采用裹足支燒。金代後期的器物外底足雖無前期制作規整,也象征性地在外底足上釉或點釉,制作顯得急促而潦草。元代後期,器物的外底足往往沒有點釉,器物外部不施滿釉,碗、盤、罐等施釉不及足,甚至不及脛部。4. 金元時期,生產鈞釉瓷器的窯廠迅速擴大到河南中西部地區多個窯址,如鶴壁窯、修武窯、汝州臨汝窯、汝州東溝窯等,同時也生產青瓷。院藏的鈞瓷,並不一定都是禹縣鈞臺窯或神垕鎮的產品,例如 1959 年汝州市大峪鄉班莊出土的鈞窯天藍釉折沿洗,其產地有可能就是班莊附近。2015年10月,筆者去汝州市大峪鄉班莊附近的下十字口做田野調查時發現,該窯址可見的遺存較為單一,多為鈞瓷殘片及漏鬥式匣缽,釉色與胎體可與院藏折沿洗相對應。5. 關於鈞瓷創燒時代,陳萬裡先生在20 世紀 50 年代提出“鈞瓷繼汝窯而起”的觀點。秦大樹先生根據對禹州市神垕鎮劉傢門窯址發掘的地層和出土物,判斷鈞釉瓷器的生產大體始於北宋末期的徽宗、欽宗兩朝 (1100 年—1127 年)。北宋末期為第一期前段,鈞窯在一個很高的起點上創燒,器物的制作十分規整,普遍施滿釉,采用裹足支燒和裹足刮釉的方法裝燒,是當時河南地區燒制技術最精湛的窯場之一,在北宋末期與汝窯同時生產。孫新民先生根據對汝州市東溝瓷窯址的發掘,認為天藍釉鈞瓷在東溝窯的燒造時間不早於南宋建炎年間(1127 年—1130 年),也就是不早於金代初年。這個觀點證明瞭陳萬裡先生“鈞瓷繼汝窯而起”的觀點基本正確。河南博物院藏瓷器大多為窖藏或采集,器形、釉色、燒造方式等基本上與金元時代器物特征符合,涵蓋瞭整個金代及元代。鈞窯花盆及盆托類的瓷器,學術界爭論較多,有“北宋說”、“元代說”、“元末明初說”和“明初說”等。2013年故宮博物院舉辦瞭“色彩絢爛——故宮博物院藏鈞窯瓷器展”,該展覽將出戟尊、花盆、盆托類瓷器作為陳設類鈞瓷歸類於官鈞,將日常用碗、盤、碟、洗、罐、瓶等生活器皿歸類於民鈞。陳設類鈞瓷分為粗放型和精致型兩類。其中,精致型傳世鈞瓷與 1974 年鈞窯梨園地遺址出土陳設類官鈞燒制年代定到北宋,粗放型傳世鈞瓷與 2004 年禹州制藥廠鈞窯遺址出土的陳設類鈞瓷的燒制年代定為元末明初。最近新的熱釋光年代測定,把梨園地鈞窯遺址和原禹州制藥廠鈞窯遺址出土的陳設類鈞瓷作為對象,進行科學測年。梨園地窯址出土標本熱時光年代的均值為距今820年,最終結果不支持“明代說”。河南博物院藏的鈞瓷花盆及盆托,是 1974 年禹州市神垕鎮鈞臺窯梨園地出土,也在爭論范圍內。總之,我們可以從河南博物院藏的上百件鈞窯瓷器,管窺河南地區金元時期鈞瓷的發展狀況。

來源:本文轉載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同行轉載請聲明版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