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如何看待“父母皆禍害”?| 從心理學大腕武志紅、李 雪、徐凱文的微博論戰說起

今天看瞭八段錦的文章,方知在心理學界發生瞭一場微博論戰,無論作為業內人士,還是吃瓜群眾,當然不會錯過看熱鬧啦。近年來,我國各界名人在網上的各種口舌戰,是一波又一波,熱鬧非凡

今天看瞭八段錦的文章,方知在心理學界發生瞭一場微博論戰,無論作為業內人士,還是吃瓜群眾,當然不會錯過看熱鬧啦。

近年來,我國各界名人在網上的各種口舌戰,是一波又一波,熱鬧非凡,沒想到居然這麼快就發展到心理學界瞭。我仿佛看到瞭心理學百花之爭的局面,應該是好事吧,有爭論才會讓更多人關註社會現象,關註心理學。

心理學的歷史上,最著名的爭論當屬,弗洛伊德與榮格在學術上的分歧,爭來爭去,他們後來還是分道揚鑣,榮格發展瞭分析心理學派,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大師,絲毫不遜色於弗洛伊德。

這次小小的微博之戰當然算不上學術之爭,頂多算不太友好的交流。但其中談到的社會現象,值得我們關註和思考。

先從微博說起。

我們來看看李雪的微博,她說:“有的父母總是逮個雞毛蒜皮的事情反復攻擊羞辱孩子,鬧得好像天大的事兒一樣,因為這樣逼瘋孩子,會感受到放松舒爽,跟吸毒成癮差不多。當孩子被洗腦附體一樣開始實施自殘自殺行為時,是媽媽達到巔峰快感的時刻,看著孩子掌摑自己、刀割自己、會控制不住嘴角上揚,會心一笑。”

再看徐凱文的評論,他說“不懂裝懂最誤人”。

這激起瞭李雪的不悅,她說,“我很好奇,作為北大心理學博士,遇到不同觀點,為啥不是講出自己的觀察思考推理呢?”

徐凱文回復:“抱歉此前評論嚴厲瞭些,不能同意你的觀點,誤人子女,太過極端。”



李雪的內容算不上觀點,更多的是細致入微地帶有文學色彩的描繪,有些父母虐待孩子時的心理狀態。沒有直接表達出來的觀點是:父母虐待孩子會有愉悅感。其實,這也是一種狀態的描述。這句話在武志紅的微博長文裡被論證。

徐凱文的“不懂裝懂最誤人”,極具評判性。學心理學的人都知道,要談感受,不評判,不分析別人。而且,評判別人,極容易引發不舒服的情緒。後面的,“誤人子女,太過極端”,也一樣帶有主觀臆斷,個人評判。

相信李雪也感覺到瞭被攻擊,她的反問,有回擊的味道,也想探究,你徐凱文的思考到底是什麼?說說看。

大概李雪想拉個幫手,武志紅被頻頻艾特,不得不出來,發瞭7千字的長文《虐孩子時,父母絕對不會開心嗎?》。文章肯定瞭徐凱文的學術水平,但不認可其觀點,反而力挺前女友,並且告訴大傢,李雪是他見過智商最高的人(好高的評價啊)。

武志紅所言還是比較客觀全面的,沒他倆那麼偏,稍後再細聊。

如果是現實面對面交流,從李雪和徐凱文你來我往的言論中,單就那句“不懂裝懂最誤人”,要是脾氣不好,聽見這話肯定得打起來。又說“誤人子女,太過極端”,更是火上澆油。

這裡,先不論各自的觀點分歧,就看說話方式,值得討論一下。相信各位肯定也能感覺到,他們說話的方式給人的感覺是什麼。

在我看來,觀點不一,很正常,有怎樣的不同,可以說出個一二三,來辯一辯,多公平。上來直接攻擊評判,這是吵架的氣勢,含著不尊重。

其實,縱觀日常生活中的吵架,包括傢裡的架,大馬路上的架,之所以吵起來,多數不是就事論事,而是一句話直接上升到人格層面的評判或攻擊,這是很傷害人的,越吵越兇,最後祖宗八代都給挖出來瞭。

所以,把握住就事論事,多麼不容易!一不小心,就容易,就事論人。

也許啊,當面進行交流,是一場極順暢的學術交流,互為促進。依我看,徐凱文何等水平,不至於不明白這種社會現象,我猜,他之所以有這樣的反應,可能是因為,李雪的描述過於細致,文學色彩過於濃厚,以至於像一幅失真的油畫,聽起來好像顯得很極端。

現在網絡發達,文字害死人,語言的微妙,讓人的理解千差萬別,引起多少歧義,引起多少小誤會。人與人之間,變得好微妙,一言不合或不慎,感覺就變味。

萬能的網絡啊,讓人們,好像很近,又好像很遠……

再說觀點:“父母皆禍害”。

在武志紅的博文裡,他不贊同“父母皆禍害”的觀點,並且認為,李雪也絕不會傻到持有這樣的觀點。

最初,“父母皆禍害”也不是誰提出的觀點,而是一個豆瓣小組,其成員,據說父母多是中小學老師,他們深受中國式傢庭教育+中國式學校教學的雙重傷害,才發起瞭這樣一個奇葩的小組。

武志紅認為,說“父母皆禍害”不能說是一個觀點,而是表達瞭一種情緒。我強烈同意!其實,我們經常聽到很多過激的語言,會當真會很生氣,造成彼此的誤會和疏離。因為我們往往看不到語言本身背後,想表達的情緒是什麼?

父母真的是禍害嗎?肯定不是,這話很嚴重,凡是當父母的,聽瞭絕對不會舒服。但透過這句過激的話,其背後真正表達的是,非常強烈的憤怒情緒。

武志紅重點解讀瞭,李雪描述的父母虐待孩子時的愉悅感,這種情況是否真的存在。

他在文章中列舉瞭一些網友真實的經歷,證明瞭,父母確有虐待孩子的事情,並且會虐出愉悅感。而一些人作為施虐者,比如虐待小動物,校園虐待,都體會到很爽的感覺。

因此,按照徐凱文說的,臨床二十多年,沒遇見過,是不成立的。可能隻是他沒遇見過而已。

若是辯論這個隻是誰輸誰贏,沒什麼意義,值得我們關註的是,這種社會現象。問題就是,為什麼父母虐孩子會有愉悅感?我們該如何看待?

對此,武志紅這樣解釋:一些父母內心還處在嬰兒期的全能自戀中,他們要求孩子必須聽從自己,否則,便會暴怒,通過虐待孩子,暴怒的能量宣泄瞭,就會舒服些,產生愉悅感。

有的父母會內疚,這樣的人還可救。有的人天生就沒有內疚能力,像連環殺人案的罪犯,但凡有一點內疚感,也不會殺人不眨眼。這樣的人,有憤怒,大概也會有一點愛,唯獨沒有內疚,實在無藥可救。

其實李雪表達的並不是“父母皆禍害”的觀點,她表達的隻是某一類父母的心理而已。武志紅也非常認可這種現象的存在。

但是“父母皆禍害”這種說法,有可能會誤導一些受過父母傷害的人,他們因此會記恨父母,成為一輩子的心結。同時,這句話,這個“皆”字,也會傷害到廣大含辛茹苦的父母們。

無論施虐與受虐,都與早年經歷有關。施虐的父母也曾被虐,一代代輪回。在關系中,彼此都是參與者,用曾奇峰的話講,都是合謀。

作為一個孩子,從小受虐,很無辜,很可憐,是真沒辦法。但作為一個成人,不能因“父母皆是禍害“,就全怪怨到父母頭上,而放棄負自己那部分責任。那樣的話,不僅永遠不會成長,還會變成和父母一樣的人,相同的命運一定會輪回下去。

虐孩子的愉悅感一定是短暫的,愉悅感也不是真愉悅,其背後一定隱藏著更痛的東西,隻是連當事人自己也無法察覺。

即便是親人,也不全是愛,心裡的恨和自私,也會有。人性的弱點不會因為有血緣關系,就不存在。怨恨並不能使人更快樂,但恨若不能正常表達、接納,愛也無法流動。

心理專傢楊鳳池說,他這些年在咨詢室看到,來訪者隻有一件事,就是要愛。所有行為背後的真相是,每個人都想要得到更多的愛。

那個名字奇葩的豆瓣小組,在裡面應該能夠得到同情理解,互相支持,但如果抱著“父母皆是禍害”這句話不放,是解決不瞭任何問題的。

看到人性的弱點,去接納,同時,努力完善自己的內心。畢竟,想不想活得更好,首先是自己的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