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kreess

四行倉庫保衛戰·國民革命軍第88師

四行倉庫保衛戰(淞滬會戰中的戰鬥)四行倉庫保衛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淞滬會戰中的一場戰鬥,發生於1937年10月27日至11月1日,標志著淞滬會戰的尾聲。參加這場保衛戰的國民革命

四行倉庫保衛戰(淞滬會戰中的戰鬥)

四行倉庫保衛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淞滬會戰中的一場戰鬥,發生於1937年10月27日至11月1日,標志著淞滬會戰的尾聲。參加這場保衛戰的國民革命軍第88師262旅524團第1營將士,被稱為「八百壯士」(又稱四行孤軍),實際四百餘人,他們被留在緊鄰公共租界的四行倉庫。

10月27日

主力部隊正在馬不停蹄西撤,孤軍固守四行倉庫註定沒有援助。當晚各連分批穿過前線,楊瑞符命令一連去四行倉庫,自己帶領二連前進。而三連、機槍連和一連第三排士兵無法聯絡。直到第二日上午9時,他們才到達四行倉庫。他們是在隨大部隊撤退途中,得到有關一營留守四行倉庫的消息。謝晉元曾告訴部下:「本軍所奉的命令就是要死守四行倉庫,與最後陣地共存亡。所以這個四行倉庫就是我們四百多人的墳墓,我們全都要戰死在這裡。我們中間隻要還有一個人在,就要堅守陣地,和敵人拼死戰鬥到底!」之後他們這種志願參加「自殺行動」的精神,被蔣稱為英勇行為的典范。

早上時分,有關中國軍隊仍在四行倉庫保衛閘北的消息在上海傳開。這引起中國童子軍楊惠敏關註。凌晨4點左右她聽到槍聲便沿蘇州河行走,她發現英國士兵向倉庫丟瞭一袋香煙。英軍告訴楊惠敏,四行倉庫裡中國守軍要死守。於是她要求附上她自己的紙條,不久後倉庫傳回紙條,說明他們需要彈藥與食物。楊惠敏向上海商會求助,不過對方並不相信。回到住處,到晚上楊惠敏脫下童子軍制服,將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緊緊纏在身上,再罩上制服。

謝晉元將一連沿西藏路部署在四行倉庫右翼,三連在左翼交通銀行倉庫大樓對面,二連在中央擔任四行倉庫外圍之守備。將士們利用倉庫內之麻袋構建防禦工事,封閉門窗以方便射擊,破壞照明系統以隱蔽部隊。機槍連除以兩挺佈置在樓頂擔任防空其餘分配一、三兩連完成全營火力網的編成。蘇州河北路有原為防禦租界內歐美軍隊的防禦工事,但工事的槍眼是向現在中國守軍方向開的。為瞭防止日軍利用,中國守軍便在其中埋下炸藥,後日軍進入其中,中國守軍引爆炸藥而對日軍造成傷亡。

守軍用倉庫內的沙袋、裝玉米、大豆和其他貨物的麻袋構築工事。並將樓內電燈全部破壞以便隱蔽,焚燒四行倉庫周圍房屋。

上午7時,日軍上海特別陸戰隊第十大隊開至上海北站,到午後1時開至四行倉庫附近。約十名日軍接近防禦工事進行偵查,很快被擊斃。午後2點由第三連排長尹求成帶領的一隊中國偵察兵與約50名日軍交火。之後不久一個連的日軍從西側發動進攻,三連連長石美豪面部中彈但繼續指揮戰鬥直到腿部再次中彈。大約七十名日軍進入倉庫西南墻根中國軍隊火力死角,中國守軍便爬上樓頂向其投擲迫擊炮彈及手榴彈,炸死日軍七名傷二三十名。在第一波攻擊失敗後日軍向儲有燃料及木材的倉庫西區放火。下午5時大火被撲滅。同時日軍在閘北進行搶掠縱火。

10月28日

下午3時開始下雨,四行倉庫周圍的火逐漸熄滅。日軍在西側與四行倉庫遠遠對射,兩小時後日軍放棄進攻,但得以切斷四行倉庫供電及供水。

當時,430多名士兵在倉庫西側2、3樓,與占據一街之隔之交通銀行內日軍交火,日軍用加農炮攻擊,令倉庫西墻千瘡百孔。

這期間上海商會得到中國守軍仍在閘北消息後相當激動,消息很快通過電臺傳遍全城。“八百壯士”英勇精神,大大激勵全國軍民抗日鬥志,大批上海市民在雨中聚集在蘇州河南岸,為守軍吶喊助威。上海市民向守軍捐獻十多卡車給養。卡車於夜間抵達四行倉庫附近,守軍用沙袋築墻到卡車旁,將給養拖至倉庫。搬運給養用瞭四個小時,在此期間三名守軍陣亡。守軍收到瞭食物、水果、衣物、器具和市民的慰問信。一隊記者也來到瞭四行倉庫,但由於謝晉元與楊瑞符因事繁忙,由機槍連雷連長代為接見。

謝晉元通過上海商會,向英軍要求送十名重傷員離開戰場。英軍同意瞭此項要求,因此傷員趁夜幕掩護被抬離戰場。

同晚上海商會決定向守軍送一面中華民國國旗。四十一號中國女童子軍楊惠敏在10月28日中夜,冒著生命危險,沖過火線,向四行倉庫守軍獻送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楊惠敏脫下外衣,將國旗呈獻給他們,他們激動得流下淚,謝晉元說:“勇敢的同志,你給我們送來的豈僅僅是一面崇高的國旗,而是我們中華民族誓死不屈的堅毅精神!”當楊惠敏問及守軍的作戰計劃時,守軍回答誓死保衛四行倉庫。楊惠敏十分感動並向謝晉元索取所有守軍的名冊,並將其通告全國。但為瞭迷惑日軍同時又不使楊惠敏失望,謝晉元讓人根據原五二四團的名冊偽造瞭一份800人的名單。謝晉元鼓舞士兵說,我跟你們一起死在四行倉庫;他囑咐出外就醫之士兵,“有人問四行倉庫有多少人,你們就說有800人,決不可說隻有一營人,以免敵人知道我們人數少而更加兇橫”。另據楊瑞符在《孤軍奮鬥四日記》中對10月28日晚運出傷員的情形有過這樣的描述:

這就是“八百壯士”的由來。“八百壯士”之名由此響徹全中國。

10月29日

謝晉元臨時用兩根竹竿連紮成旗桿,平臺上站一二十個人,都舉手向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敬禮。謝晉元帶楊惠敏參觀各處。10月29日早上,上海市民發現四行倉庫樓頂升起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守軍中隻有一小部分人參加瞭升旗儀式。而蘇州河對岸聚集的群眾據說超過三萬人,紛紛向四行倉庫屋頂迎著朝陽招展之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招手歡呼。日軍開始對中華民國國旗發動空襲。

10月30日早上7時,日軍大部分時間用加農炮再次進攻,隻有少數步兵參加。日軍試圖摧毀四行倉庫,由於建築堅固,沙袋和修理材料充足,守軍得以時刻修復。據楊瑞符回憶,加農炮炮火相當密集,平均每秒都有炮彈落下。

10月29日,外籍人士派代表向國民政府遞交請願書,要求以“人道主義原因”停止戰鬥。10月30日,上海公共租界英軍司令斯馬萊特少將見國軍英勇作戰,深受感動,除購贈糧食給八百壯士充饑外,更親自進入四行倉庫會見謝晉元,建議孤軍自租界撤出,英國駐上海領事願給予最大協助,謝回答:“我們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即使撤走,也得要有我們蔣委員長的命令,否則我們寧願戰死。”後來,各國使節團透過外交關系,正式提出照會,要求國民政府下令撤離孤軍,以免日軍重炮射入公共租界,危及各國僑民。對於蔣來說戰鬥已經勝利,絕大部分中國軍隊已經撤離,並重新部署到新位置,戰鬥已經引起西方世界註意。於是蔣響應外國租界停火要求,下令撤離。部隊在10月31日撤離四行倉庫。上海警備司令楊虎受命與英軍將領斯馬萊特(英語:Alexander Telfer-Smollett)會面,會議決定第五二四團撤至公共租界,與在上海西部戰鬥的第八十八師匯合。日軍指揮官松井石根表示同意並保證允許中國守軍撤退,但事後很快反悔。謝晉元希望能繼續留守四行倉庫,直到戰鬥至最後一人。最終,張柏亭勸說其同意撤退。臨到奉命退卻時,英軍指揮官馬勒提少將不顧日軍抗議,親自站在他警戒線上之重機關槍陣地上,掩護孤軍通過新垃圾橋。10月31日進入孤軍營的隻有355人。

10月30日午夜,謝晉元帶領376人分小隊,分批通過新垃圾橋,撤入公共租界,約十人在撤退中被日軍機槍打傷。謝晉元376人通過北西藏路,撤入東側公共租界內中國銀行倉庫。到凌晨2時,所有守軍均完成撤退。

11月1日,謝晉元在孤軍營接受中外記者采訪時,證實“四行堆棧內,除有若幹沙袋外,並無如許屍體,我在內士軍,共為四百二十名,撤退時為三百七十七人,其中除有十餘名已殉難外,餘者受傷入醫院治療中”。

這一役,孤軍堅守最後陣地,力戰四日夜,擊退日軍六次圍攻,日軍死約200餘,孤軍傷亡37人,營長楊瑞符少校彈穿左胸,負重傷。

後續

部隊撤退後隨即宣佈與第八十八師匯合,但馬上被租界內的英軍攔截沒收武器並限制自由。部隊馬上被繳械,後被軟禁近4年。這是因為日軍威脅:如果讓他們離開就要入侵租界。他們被送至公共租界西部意大利防區的膠州路膠州公園隔壁孤軍營進行隔離。

10月31日,第一營官兵受到國府嘉獎,各晉一級。謝晉元團附真除上校團長,頒授青天白日勛章,上官志標升為中校團附,機槍連雷雄連長遞升為營長,原營長楊瑞符少校,撤離時負傷住院,已直接歸隊,另有任用。11月17日,國民政府明令謝晉元與楊瑞符獲頒青天白日勛章,是勛章自1929年設立以來首次有校級軍官獲獎。

在他們被軟禁期間,上海市民經常探訪他們並進行文娛表演。軍官為士兵開設瞭多種課程如外語、數學。《共產黨宣言》的中文譯者陳望道也經常到營地探望。士兵繼續每日進行軍事訓練並保持高昂的鬥志。他們抵住外界的壓力堅持升國旗、唱國歌。

1938年8月11日,孤軍為紀念“八一一”(1937年8月11日第八十八師自無錫出師向上海),向公共租界萬國商團團長亨培交涉,懸旗三天。8月9日,孤軍營內豎起旗桿。亨培來幹涉,先是不許懸旗,後要求將旗桿截短,俾與營內大禮堂屋頂相齊,避免日軍看見,引起麻煩,使工部局為難。翌日,孤軍“八一一”、“八一三”紀念日將臨,而懸旗問題尚未決定,不得已將旗桿砍去數尺,重新豎立起來。8月11日晨6時,舉行升旗典禮,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飄揚於孤軍營內;四小時後工部局派英格蘭兵300人包圍孤軍營房,派意大利兵400名散佈晉元路一帶警戒;又派白俄一隊向孤軍營沖入。萬國商團中國團員吳啟榮事先發覺來告,謝晉元即令第一連負責警戒瞭望塔,第二連分散於大操場:下令不到5分鐘,白俄隊即沖進營房,用機關槍向孤軍掃射,4人死於旗下,傷11人。白俄隊之後退出,同晚10時又來一隊白俄,強將全部孤軍挾入救護車多輛,駛往外灘中央銀行幽禁,謝晉元及孤軍對此絕食抗議。上海罷市三天,聲援孤軍,要求將孤軍送回晉元路原營地。是月13日,蔣介石電令中華民國行政院與公共租界交涉此事,後公共租界工部局被迫同意恢復8月11日之前狀態,嚴懲肇事者,撫恤被難士兵,四行孤軍可自由懸掛國旗,不受幹涉。但經此事件後後,孤軍營內之國旗被收繳,此後隻能舉行“精神升旗”。

淞滬會戰中方雖然失敗,並損失國民革命軍近三分之一精銳部隊,但它鼓舞中國軍民的士氣,並向外界傳達中國積極抗戰決心。媒體用“八百壯士”來稱呼這414名守軍,同時《八百壯士歌》被創作出來以激勵軍民抵抗日本侵略。“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謝團長”。《八百壯士歌》在抗戰中唱8年,雖然四行倉庫保衛戰最終並未促使九國公約會議制裁日本。蔣中正期盼的外國援助也毫無進展,歐洲各國除瞭對日本提出譴責外沒有任何實際行動。隻有德國和蘇聯在二戰歐洲部分爆發前援助過中國,而德國因和日本同盟,迫於日本壓力下於1938年結束瞭對華援助。

1940年“九一八”,孤軍營何玉湘中士被白俄開槍殺死,高廣雲上等兵被擊傷。失去自由的謝晉元部,組織合作社,生產日常生活用品,還向前線捐獻物資,後因交通不便等原因,折合成現款匯交,宋美齡回信致謝。

守軍在“孤軍營”中被羈押三年多。後來日本方面聲稱允許釋放這些士兵,但條件是解除武裝並以難民的身份離開上海。謝晉元拒絕這些條件。其間他多次拒絕中華民國維新政府(1938年-1940年)及汪精衛政權(1940年-1945年)勸降。

1941年4月24日晨5時許,孤軍營官兵循例在操場集合,列隊早操。點名時,發覺士兵二連下士郝鼎誠、四連下士張文清、尤耀亮,上等兵張國順等4名遲到5分鐘,謝晉元治軍素嚴,當眾予以訓斥。不料郝等早受偽汪精衛政權方面誘騙,趁機下手。在全體跑步時,郝鼎誠乘謝晉元不備,突然拿出身藏的匕首刺向謝晉元面門,隨後在其頭胸等部位猛戳,其餘3人也一擁而上,向其左太陽穴及咽喉等致命處狂刺,謝晉元當場倒地。團附上官志標中校見狀趨前援救,也受重傷;兇手當場被附近官兵捕獲,移解上海公共租界當局法辦。謝晉元被刺殺身亡;消息傳出,上海市民悲慟不已,逾10萬人參加其葬禮。而三天內湧進孤軍軍營瞻仰其遺體的共達25萬人次。蔣介石和宋美齡也通電悼念。謝晉元被追贈少將軍銜。

1941年12月8日,日本突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9日,國民政府發佈對日本、德國和意大利宣戰佈告。12月10日,汪精衛政權上海市長陳公博致函孤軍營代團長雷雄,要孤軍全體參加“和平運動”,雷嚴辭拒絕。後日軍在占領上海公共租界後,俘獲這些士兵。1941年12月28日,日軍數百人突入孤軍營,將孤軍全部押到寶山月浦飛機場拘禁。1942年2月9日,日軍又將他們從寶山押到新龍華遊民習藝所,強迫他們挖壕溝,作苦工;因為孤軍反抗,日軍把他們押去南京,關在珠江路老虎橋監獄之俘虜收容所裡;孤軍仍每天抽空由官長率領跑步和體操。日軍將孤軍官長和士兵分開,將士兵50人押去光華門外,60人押去孝陵衛,100人押去杭州;另押解裕溪口和南洋群島各50人;其餘仍關在城內原處,將官兵雜在一起,強迫他們做苦工。1942年11月6日,光華門外孤軍趁著和孝陵衛之孤軍對調時,大部分逃走;他們先到小茅山藏幾天,有的留在當地參加遊擊隊,有的繞道浙江、江西、湖南、貴州,回到陪都重慶。另外三十六名官兵被押至新幾內亞作苦工。

楊養正獲得的忠貞獎章執照

“八百壯士”無限悲痛,一致決議鑄造“謝團長紀念像章”。八百壯士孤軍抗戰的事跡傳開後,全國慰勞總會向他們敬贈瞭“忠黨衛國紀念章”。1944年,“八百壯士”部分幸存者逃出日軍控制范圍,陸續到達重慶,國民政府又特意制發瞭“忠貞獎章”表彰這些愛國勇士。另外還有“四行孤軍工務社證章”。

抗戰勝利後,從全國各地回到上海有100多名幸存者,在新幾內亞作苦工之58人有36人由澳洲政府派軍艦送回上海。約100名該營戰士回到上海在四行倉庫搭棚為謝晉元守靈。國共內戰爆發後,他們大多不願再戰而復員。之後他們當中一些包括女童子軍楊惠敏隨中華民國政府撤退到臺灣。那些留在中國大陸的士兵,因為是國軍士兵,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

2009年3月7日,中華民國國防部成立專案小組,自巴佈亞新幾內亞迎回海外陣亡將士英靈總牌位,並由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主持春祀。其中包含中華民國陸軍第六十七師二〇〇團吳坤上尉、新30師孔憲章上士、曹友生上士,以及當地從事抗日活動被捕民眾梁有年、陳緯南,共計256位英靈正式入祀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根據當地新挖掘到的中國廣東民眾死亡紀念碑記載,共有636員死亡,其它受難者尚無下落。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於墓碑原址建成中國抗戰將士和遇難同胞陵園。

居住在臺灣的八百壯士當事者,名為厲鼎新,當年為傳令班中士班長,確是當時隸屬當時國軍71軍88師部隊中編制人員。厲鼎新於民國102年(公元2013年)7月21號在花蓮去世,享年九十二歲。

2010年12月16日下午5時,“八百壯士”中的一名幸存士兵楊養正因肺部嚴重感染及心臟衰竭,在重慶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附屬新橋醫院逝世。享年九十六歲,媒體稱之為最後一名“八百壯士”。同年,一位名叫楊耀輝的四川老人稱自己是八百壯士幸存老兵楊根奎,後被證偽。

戰後士兵自助組織

四行孤軍工業服務社,1947年在民國上海成立的士兵自助組織,當時成員在上海黃浦江大達碼頭從事碼頭貨物搬運的工作。戰後殘存並加入自助組織成員共128人。由謝晉元遺孀凌維誠出面成立。

1947年3月7日,大達碼頭交給孤軍,上海市警察局和上海市公用局的公文記載“茲定三月七日起在大達四五六七八號碼頭服務,對於該碼頭原有工友,仍予登記留用,並改善其生活,整肅其風紀。”服務社在大達碼頭分總務、碼頭、運輸、生產、福利五組,另有一些孤軍自行找到瞭門衛、車夫、街道清潔工、鐵路警察等工作。”

紀念

道路、公園命名

謝晉元遺體被埋葬在其孤軍營宿舍門前小花園內。1947年上海市政府將上海北火車站到四行倉庫的滿洲路改名為晉元路,將與孤軍營一墻之隔的膠州公園改名為晉元公園,並將附近一所中學改名為晉元中學。

雖然謝晉元從未參加過國民政府剿共的軍事行動,但他的墓地仍然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徹底破壞。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83年4月1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虹橋萬國公墓重建其墓,“表彰他‘參加抗日,為國捐軀’的光輝業績”。1986年,謝晉元的傢鄉廣東蕉嶺為其樹立紀念碑,將其母校改名為“晉元中學”。

樓址遭占用

在20世紀,上海四行倉庫原是一傢專業物流公司的樓址,在四行倉庫保衛戰中,謝晉元團長和下屬守衛之光復路1號四行倉庫和日軍占據之光復路195號交通銀行倉庫均屬該公司;上海四行倉庫原經理呂傳良說,“八百壯士的故事就是我們的入職教育”,但多年來公司為紀念“八百壯士”所設置之陳列室一直難獲官方認可。倉庫遺址雖然於1985年9月被上海文物保管委員會批準為抗日紀念地,但長期作商場,裝修陳舊,門面不整,其中地下大部分是上海市最大之文具和辦公用品批發市場。1995年,呂傳良在加蓋之7樓一間房內建起“八百壯士抗日陳列室”,最大時才120平方米;這間陳列室是四行倉庫所屬之百聯集團河岸管理公司自資建立,展品也是公司員工四處募集而來。礙於人手和資金限制,建館以來,隻有周五下午開放3小時,由公司員工志願講解。展覽廳開放時間是每周五下午1時30分至4時。其餘大部分仍被用作倉庫,甚至在3樓還有一傢保齡球館。

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

影視作品

四行倉庫保衛戰期間,許幸之、吳印咸等人曾深入戰場一線,拍攝瞭八一三事變前後的大量新聞資料片,其中他們還將攝像機架在高層建築上,搶拍到四行倉庫保衛戰的現場畫面。1938年春,許幸之、吳印咸攜該批資料赴香港剪輯,制成新聞紀錄片《中國萬歲》。

1938年4月2日上映,香港中南光榮影片制作,魯司導演的黑白粵語片《八百壯士》,鄺山笑、馮燕萍(即小燕飛)、伊秋水、黃麗絲、曹達華主演,本片加插上海戰事及群眾歡迎八百壯士進入英租界的紀錄片段。

1938年,八百壯士的事跡被拍成同名黑白電影《八百壯士》

1976年又於臺灣被改編成同名彩色電影《八百壯士》。

2005年,為紀念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中國電信發行瞭一套主題電話卡,其中一張為四行倉庫。

2017年,由管虎執導,以四行倉庫保衛戰為原型的歷史題材電影《八佰》在中國大陸開機。2019年6月,疑因政治爭議取消原定同年7月的上映計劃。2020年8月14日,影片開始點映,五天點映票房達2.34億,同月25日突破10億票房。

楊惠敏

楊希賢,原名楊惠敏(1915年3月6日—1992年3月9日),籍貫江蘇鎮江,女童軍、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女英雄,曾任教師。

青年時代柯俊雄的簽名照片

得獎紀錄

  • 1968年 以《寂寞的十七歲》獲第14屆亞洲影展最佳男主角獎,為亞洲影展第一位臺灣影帝。獲菲律賓狄倫夫人最佳男主角獎。
  • 1975年 以《英烈千秋》在第21屆亞洲影展再度獲最佳男主角獎,創下其事業的另一個高峰。
  • 1979年 以《黃埔軍魂》獲得第16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
  • 1981年 導演《我的爺爺》並在其中演出,以本片獲《巴拿馬國際影展》最佳男主角獎。
  • 1999年 以《一代梟雄──曹操》獲得第36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

演出作品

電影

  • 1963 《義犬救主》  
  • 1963 《流浪賣花姑娘》  
  • 1964 《天字第一號》  
  • 1964 《送君出帆》(主演:白蘭、陽明、柯俊雄、遊娟、戽鬥)
  • 1965 《一江春水向東流》  
  • 1965 《啞女情深》  
  • 1965 《自君別後》(主演:白蘭、柯俊雄、林琳、高鳴)
  • 1965 《何日君再來》(主演:白蘭、柯俊雄、龔稼農、巴戈)
  • 1965 《恐怖的情人》(主演:白蘭、柯俊雄、白雪、奇峰、陳揚)
  • 1965 《地獄新娘》(主演: 金玫、柯俊雄、柳青、歐威、金塗)
  • 1966 《橋》  
  • 1966 《貞節牌坊》
  • 1967 《壯志凌雲》  
  • 1967 《第六個夢》  
  • 1967 《春歸何處》  
  • 1967 《梨山春曉》  
  • 1967 《寂寞的十七歲》 Lonely Seventeen
  • 1967 《恨你入骨》 I Hate You Deeply
  • 1968 《落花時節》 Fallen Petals
  • 1968 《青龍鎮》
  • 1969 《揚子江風雲》 Storm over the Yang-tse River
  • 1970 《再見阿郎》  
  • 1970 《傢在臺北》 Home Sweet Home
  • 1970 《我要你》  
  • 1971 《愛你一萬倍》  
  • 1971 《母與女》 Life with Mother
  • 1971 《說謊的丈夫》  
  • 1971 《歡天喜地》 Happiness and Joy
  • 1971 《真假太太》  
  • 1971 《五對佳偶》 Five Plus Five
  • 1971 《難忘負心人》 Splendid Love Affairs
  • 1972 《東南西北風》  
  • 1972 《珮詩》 Pei Shih
  • 1972 《輕煙》 Love is Smoke
  • 1972 《鬥當戶對》 The Perfect Match
  • 1972 《五虎摧花》 Crimes Are To Be Paid
  • 1973 《天使之吻》  
  • 1973 《大三元》  
  • 1973 《我父、我夫、我子》  
  • 1973 《大阿哥》  
  • 1973 《心蘭的故事》  
  • 1973 《黑夜怪客》 The Devils Treasure
  • 1973 《煙雨斜陽》 Haze in the Sunset
  • 1973 《負心的人續集》 The Jilte
  • 1974 《彩雲片片》  
  • 1974 《英烈千秋》 The Everlasting Glory
  • 1974 《不再有春天》 Spring Comes Not Again
  • 1974 《香港屋簷下》 The Looks of Hong Kong
  • 1975 《心魔》 The Bedeviled
  • 1975 《邪魔》 Devil Crows
  • 1975 《梅花》 Victory
  • 1976 《八百壯士》 800 Heroes
  • 1976 《浪花》 Painted Waves of Love
  • 1976 《星語》 The Star
  • 1976 《臺北66》  
  • 1976 《海韻》 Rhythm of the Wave
  • 1976 《陷阱》 The Trap
  • 1977 《愛有明天》  
  • 1977 《綠色山莊》  
  • 1977 《艶陽三月天》
  • 1977 《秋詩篇篇》  
  • 1977 《人在天涯》  
  • 1977 《風雨朝陽》  
  • 1978 《黃埔軍魂》 A Teacher of Great Soldiers
  • 1979 《強渡關山》 The Brave Ones
  • 1979 《戚繼光》
  • 1979 《林投姐》 The Legend of Sister Lin-Tou
  • 1979 《秋蓮》  
  • 1979 《香火》 Gone With Honor
  • 1980 《補破網》
  • 1980 《皇天後土》 The Coldest Winter in Peking
  • 1980 《血濺冷鷹堡》 Mission over the Eagle Castle
  • 1981 《大地勇士》 The Frogman
  • 1981 《辛亥雙十》 The Battle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 1981 《上海大亨》  
  • 1981 《大爺》(又名《頂爺》)  
  • 1981 《黑色大亨》(又名《魔鬼殺手》)  
  • 1981 《職業兇手》 The Professional Killer
  • 1981 《怒犯天條》 Offend the Law of God
  • 1982 《黑色婚禮》  
  • 1982 《人肉戰車》 Steamrolling
  • 1982 《動員令》 Days In the Army
  • 1982 《血濺歸鄉路》  
  • 1982 《獵頭》 The Head Hunter 
  • 1982 《慧眼識英雄》Hero vs hero  
  • 1982 《Z字特攻隊》  
  • 1982 《我的爺爺》 My Grandfather
  • 1983 《甲子玄機》  
  • 1983 《破網補情天》  
  • 1983 《亡命黑名單》  
  • 1983 《我的媽媽》 My Mother
  • 1983 《風水二十年》  
  • 1984 《不歸路》  
  • 1984 《聖戰千秋》  
  • 1984 《天天天亮》  
  • 1985 《孤戀花》  
  • 1986 《愛是做鬼也愛》  
  • 1986 《奪寶計上計》 From Here to Prosperity
  • 1986 《我是中國人》 I am a Chinese
  • 1986 《唐山過臺灣》 The Heroic Pioneers
  • 1986 《八二三炮戰》 The Kinmen Bombs
  • 1987 《起床號》  
  • 1987 《魔鬼戰士》  
  • 1987 《旗正飄飄》  
  • 1987 《英雄好漢》 Tragic Hero
  • 1987 《不歸路》 Somewhere My Love
  • 1987 《義本無言》 Brotherhood
  • 1987 《江湖情》 Rich and Famous
  • 1987 《報告班長》
  • 1987 《稻草人》 Strawman
  • 1988 《殺出銅鑼灣》  
  • 1988 《笑聲淚影—大陸行》  
  • 1988 《報告班長2》 Report to The Souad Leader II
  • 1988 《喜寶》 The Story of Haybo
  • 1988 《龍之傢族》 The Dragon Family
  • 1989 《我在江湖》 Fight to Survive
  • 1989 《奇跡》 Mr. Canton and Lady Rose
  • 1989 《龍之爭霸》 Burning Ambition
  • 1989 《過河小卒》Let's go
  • 1990 《江湖最後一個大佬》 Triad Story
  • 1990 《異域》 A Home Too Far
  • 1991 《火燒島》
  • 1991 《大哥讓位》 Retreat of the Godfather
  • 1992 《五湖四海》 Requital
  • 1993 《異域之末路英雄》 End of The Road
  • 1994 《野店》 Amasing Stories
  • 1995 《那有一天不想你》 Remember M Remember E
  • 1998 《一代梟雄─曹操》  
  • 1998 《闖將》  
  • 1998 《靈欲軌道》  
  • 2001 《報告總司令》 The Last Salute
  • 2012 《大尾鱸鰻》

電視劇

  • 1984年-1985年: 香港電臺電視部《香江歲月》
  • 1998年:民視《舉頭三尺有神明》飾演:李武雄
  • 1998年:民視《愛你入骨》飾演:黃順興
  • 2003年:公視《孽子》飾演:阿青父親
  • 2003年:大愛《望海》飾演:李宗吉
  • 2004年:緯來《我的明星男友》飾演:關子雄
  • 2011年:民視《廉政英雄》:飆速100、他是我兄弟 飾演:張國豪
  • 2011年:民視《父與子》飾演:王大柱
  • 2012年:民視《風水世傢》飾演:高紳煌

華盛頓會議

華盛頓會議(英語:Washington Naval Conference),是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英國、法國、美國、意大利、日本、荷蘭、比利時、葡萄牙、中國九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的國際會議。中國政府時值顏惠慶內閣,派出施肇基、顧維鈞、王寵惠三人為全權代表,餘日章、蔣夢麟為國民代表,朱佛定為秘書,共130多人組成的龐大代表團出席。原計劃還有廣州政府外交次長伍朝樞為代表,但是孫中山不承認北京政府,要求自派不遂,伍朝樞未赴。

華盛頓會議的議程主要有兩項:一是限制海軍軍備問題;二是太平洋和遠東問題。為此組成兩個委員會:“限制軍備委員會”由英、美、法、意、日五個海軍大國參加;“太平洋及遠東問題委員會”則有九國代表參加,兩個委員會分別進行討論。該會議的主要成果包括三個重要條約:《四國公約》、《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及《九國公約》。

四國公約

1921年12月13日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在華盛頓簽訂的《關於太平洋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條約》,簡稱四國公約。該公約規定,簽約的四國中任意兩國在太平洋地區的任何問題上發生爭執,則全體簽字國應當舉行共同會議協商解決。條約的附件規定,簽約國將互相尊重其他簽約國在有關太平洋島嶼和委任統治地區上的權利。另一個附件則規定瞭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領土疆域。由於四國公約措辭過於含糊,以至沒有任何法律上的約束力。該公約的主要意義是終止瞭1902年以來的英日同盟,結束瞭日本和英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合作狀態。

華盛頓海軍條約

1922年2月6日,英國、美國、日本、法國、意大利在華盛頓簽訂的關於限制海軍主力艦噸位的華盛頓海軍條約。條約規定各簽約國戰列艦、戰列巡洋艦總噸位比率為5:5:3:1.75:1.75。同時對主力艦的建造、輪替、噸位和武器嚴格的限制。條約同時還規定各簽約國在西太平洋島嶼的防禦區和海軍基地維持現狀。該五國還另外簽訂一項條約,對潛艇和毒氣的使用作出規定。

九國公約

1922年2月6日,英國、法國、美國、意大利、日本、荷蘭、比利時、葡萄牙和中國簽署《關於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簡稱九國公約。該公約尊重中國的主權與獨立,領土與行政的完整,確立各國在中國實行“門戶開放”和“機會均等”的原則。

為保證第一條的實施,第二條規定,締約各國“不得彼此間及單獨或聯合與任何一國或多國,訂立條約或協定或協議或諒解”,侵犯或妨礙第一條所述的各項原則。第三條則進一步貫徹瞭“門戶開放”和“機會均等”原則,規定不得謀取或贊助其本國人民謀求“在中國任何指定區域內,獲取關於商務或經濟發展之一般優越權利”和“任何專利或優越權”。一切國傢與中國的貿易機會均等。有關條文規定,九國成立一個國際委員會,專門研究中國的關稅政策。

此外,1922年2月4日,中國和日本還在華盛頓簽訂瞭《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及其附約。條約規定,日本將德國舊租借地交還中國,中國將該地全部開為商埠;原駐青島、膠濟鐵路及其支線的日軍應立即撤退;青島海關歸還中國;膠濟鐵路及其支線歸還中國等。附約中規定對日本人和外國僑民的許多特殊權利,但是中國通過該條約收回瞭山東青島主權和付錢贖回膠濟鐵路權益。

評價

華盛頓會議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瞭1919年巴黎和會所遺留的問題,通過大國之間重新劃分勢力范圍緩和瞭遠東地區的緊張局勢;會議上締結的《華盛頓海軍條約》也使列強的海軍軍備競賽告一段落,各國海軍也進入瞭所謂的海軍假日時期。

中國在會後收回瞭山東青島的主權和膠濟鐵路的權利,這是近代中國在外交談判的條件下,外爭國權取得第一次重大成就。


——★淞滬會戰★——

(1937年發生於中國上海及周邊的戰役)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八一三之役或上海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註:日本所謂“第一次上海事變”指一二八事變。 ])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是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和大日本帝國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第一場大型會戰。“淞”是指吳淞江(發源於太湖,匯入黃浦江,後匯入長江,再註入東海。在中國上海市區內河段,吳淞江習稱為蘇州河,簡稱“淞”),“滬”是上海的簡稱。

蔣鑒於敵軍裝備優良,國軍不利於陣地作戰,乃擬定一長期作戰方略,利用廣大之空間土地,求得時間上持久之勝利,不重一城一地之得失,而以積小勝成全大局;同時發展敵後武力,使敵軍活動僅限於點線,首尾不能兼顧。是日起,上海戰況即趨劇烈,日海陸空軍全體出動,兩方互以大炮轟擊,日夜不停,江灣路及北四川路各處,中國軍隊節節勝利。蔣下達總攻擊令,命令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奪回8月13日被日軍攻擊占領的市區據點,並向日軍陣地進攻。隨後大日本帝國陸軍向上海增援,中日軍在上海市狹窄的巷弄內廝殺攻防,雙方都死傷慘重。中國空軍飛上海作戰,曾炸日領事館及出雲號旗艦未中,然在瀏河則炸沉日艦一艘,傷四艘,中國飛機一架受傷。中國空軍轟炸匯山碼頭、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炸傷第3艦隊旗艦“出雲號”等10餘艘日艦。

上海上空,空戰激烈,日方之高射炮火,滿佈天空,吳淞口炮戰亦烈。中國飛機一架因彈架損壞,二彈落大世界前,死傷市民1,000餘人,至為痛惜。京滬警備部隊改編為第九集團軍,張治中任總司令,開始全面反擊日軍。

俯瞰大世界2005年的大世界大世界墜彈慘案遇難者

14時50分,日機最精銳之聯隊鹿屋及木更津海軍航空隊18架九六式陸上攻擊機由臺北松山機場起飛後分兩路侵襲,9架轟炸杭州筧橋空軍基地,9架轟炸廣德機場。下午,日軍6架九六式陸上攻擊機由臺灣飛杭州、廣德、長興轟炸,被國軍擊落3架。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防空總臺首任少將總臺長陳一白當即無線電急告從南京開會直接飛抵剛剛降落的空軍第四大隊高志航少校大隊長,在不到30分鐘空戰中,高志航擊落日機2架,全大隊擊落日機6架。日機被空軍第四大隊高志航部痛殲,造成九比零之紀錄。中國空軍全部安然返防,為勝利之始。當晚日本廣播稱“18架飛機中,有13架失去聯絡”。此後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秘書長宋美齡提議以後每年8月14日為中國空軍節。各地爆發多起空戰,空軍有效攔截日軍侵擾,據不完全統計當日光加賀號便折損10架攻擊機,在8月時雙方都仍互有勝負。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下達總攻擊令,命令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與第八十七師奪回8月13日被日軍攻擊占領的持志大學、五洲公墓、滬江大學、八字橋等市區據點,並向日軍陣地紗廠進攻。第八十八師第二六四旅長黃梅興在持志大學戰鬥過程被迫擊炮擊中陣亡。第八十八師進攻虹口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

同日,日本近衛內閣召開臨時內閣會議,決定對中國采取“斷然措施”。

八月進攻階段

8月13日以後兩個星期裡,戰鬥集中在上海心臟地區3英裡長戰線上,日本海軍大炮轟炸城郊閘北和江灣,陣地前沿整個街區放火,形成火墻以防備側翼進攻,中國戰士和日本海軍陸戰隊員沖上去拼死廝殺。8月15日,日機16架襲南京,中國飛機升空迎戰,擊落日機6架,中國損失1架。15日、16日,日本海軍第三艦隊機再襲杭州、南京、嘉興、南昌等地,被國軍擊落達46架之多,日鹿屋及木更津兩機隊幾盡殲。8月15日,蔣介石日記中記道:“倭寇空軍技術之劣,於此可以寒其膽矣!”臺風過境上海。中國軍隊在虹口曾迫入公共租界中區,挺進至匯山碼頭,日本海軍操場一帶有血戰。中國下令總動員,滬杭為第三戰區,作戰方針為“戰區以鞏固首都及保有經濟策源地之目的,迅速圍殲上海附近之敵,並打破其沿海沿江登陸之企圖”。淞滬之戰國軍由陳誠率大軍增援,參戰部隊達50餘師,日軍增援亦在30萬以上,藉海空軍掩護,對國軍發動猛攻。日本下令總動員,以第3師團、第11師團為基幹編組“上海派遣軍”,日本天皇任命松井石根大將為司令官,任務為“協同海軍擊滅上海附近之中國軍,並占領上海及其北方地區要線”。日本帝國政府發表聲明:“帝國已達到其能隱忍之限度,為著膺懲支那軍之暴戾,促使南京政府之反省,現今不得不采取斷然之措施。”8月15日,日本軍機20餘架炸杭州,16架炸南京,在杭州被國軍擊落8架,在南京被擊落6架。8月15至18日,中國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及上海警察、保安隊,進攻上海市區日軍,中國軍隊傷亡嚴重,中日戰事日趨擴大。

8月16日在句容被國軍擊落2架,擊傷1架。在上海被國軍擊落2架,在揚州、鎮江被國軍擊落3架,在嘉興被國軍擊落2架。8月17日,國軍第三十六師到達南翔。中國駐日大使許世英主張抵抗:“日本之所謂不擴大者,蓋為對內欺君民,對外欺國際之口號,對我國則藉獲暇豫,大量征發,積極充實戰備。本月中旬後必大舉攻我,最小限度亦須完成其華北五省計劃。”共計3日來,日本軍機損失已在30架以上,國軍軍機僅受傷數架,空軍人員死2人,傷5、6人。

8月18日,日軍第3、第11師團完成臨時動員,分別由熱田港、多渡津港出航,集結於馬鞍群島。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由蘇州一帶進入戰場。國軍又停止進攻,英、美、法、德、義五國向中國提議:“中日雙方由上海撤兵,劃上海為中立區”,日方拒絕。蔣派陳誠與熊式輝視察上海戰況。蔣下令任命陳誠為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引來張治中不滿:“陳辭修資格太淺,怎能指揮我!”馮玉祥雖是兩人直屬上司,但無法調和兩人摩擦。

8月19日晚,王敬久率駐守四川北路的87師逼近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次日,87師在被日軍攻擊下退回四川北路陣地。

8月20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成立第三戰區,以馮玉祥為司令長官,顧祝同為副司令長官。將淞滬戰場劃分為5個區域防守。匯報上熊式輝認為上海不宜打。陳誠建議:“敵對南口在所必攻,同時亦為我所必守,是則華北戰事擴大已無可避免,故敵如在華北得勢,必將利用其快速裝備沿平漢鐵路南下直撲武漢,於我不利,不如擴大滬事以牽制之。”蔣對陳分析很贊同,說:“一定打。”陳說:“若打,須向上海增兵。”同日,宋希濂率領的第三十六師進攻匯山碼頭,雖然一度攻入,但最終並未能奪取。

8月21日,日軍日久米師團抵吳淞口。日軍軍艦猛攻獅子林、張華浜、蕰藻浜、瀏河、楊林口。中國為保證作戰安全,斯大林為解除東顧之憂及使CPC蘇醒,在南京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

覆蓋有青天白日旗幟的玻利卡爾波夫I-16戰機,這些飛機被蘇聯援華的空軍志願隊使用

8月22日,上海市區戰爭移至百老匯路及北四川路附近。是晚,日軍松井石根大將率第3、第11師團及第13、第16師團各一部,同時登陸吳淞、川沙,進攻寶山、羅店、瀏河一線。日軍在海軍炮轟配合下兩棲作戰。國軍第五集團軍於晚間全線反攻日軍。原打算由匯山碼頭突破,可惜攻擊過早,第九十八師尚未趕到,導致第三十六師之攻擊陷入被動,陳誠:“我軍以五師之眾,對數千的敵陸戰隊實行攻擊,竟未能奏功,實在是當時部署種種不當的緣故。”

8月23日,日艦31艘集蕰藻浜兩路局碼頭冒死登陸,卒為中國軍隊肅清。是日晨,日軍第11師團與中國海防司令沈鴻烈部戰艦激戰。同日,日軍又在寶山、川沙間登陸。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陳誠奉命守羅店,經激戰後,未幾即成焦土。下午,上海市鬧區之先施百貨公司被日機投擲一彈,死傷700餘人,四周商店均震毀。

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再次通電呼籲中日停戰;他以為日軍損失不小。此時日軍第3、11師團開始強行登陸吳淞鐵路碼頭、川沙口(非浦東川沙,乃今寶山小川沙),並擊退沿岸守軍。國軍江防司令劉和鼎電報請求支援,張治中覆電:“敵人於獅子林、川沙口登陸,即與陳誠次長商定部署,以第11師向羅店北進,支援第56師之作戰,而由正面抽出兵力為預備隊……是時據報蕰藻浜附近同時有敵軍登陸,我守軍迎擊中……”

8月24日,中國軍隊反攻獅子林、吳淞,日軍一度被擊退。然日軍初步登陸者5,000人終未驅盡,留駐於吳淞一帶。陳誠第十五集團軍第11、第14、第67、第98師與日軍血戰。張治中電:“連日敵機甚為活躍,全日在各處轟炸,毫無間斷,我軍日間幾無活動餘地。”白崇禧:“無制空權,仗無法打。我官兵日間因飛機不能動,夜間因探照燈亦不能動。長期抵抗需另作打算。”

8月25日,日本任命松井石根到上海充任統帥,同時宣佈封鎖中國沿海口岸。英國大使許閣森由南京乘汽車去上海,中途亦為日機投彈,英使受傷。

8月26日,日本外相廣田向全世界廣播說:“日本現在惟一的方針是給中國以打擊,使之屈膝,不再有戰鬥的精神。”同日,日本空軍飛到中國首都南京貧民區北府塘炸毀6所學校、1座醫院,炸死200名工人。日本海軍發表人在上海宣佈,對中國海岸線從秦皇島到北海全部封鎖。

8月27日,日本陸軍前來增援海軍,在長江和黃浦江匯合處登陸。8月28日,日軍第11師團推進至川沙口南方地區後,以主力攻占羅店鎮。蔣日記寫道:“近日戰局,漸轉劣勢,人心乃動搖矣。”當天上海南站遭到日軍轟炸,造成平民傷亡。

8月29日,德國顧問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建議國軍死守羅店:“敵之目標,為驅逐我軍遠離上海,截斷我與政治、財政策源中心之聯絡。目前最要害地點,莫如羅店。宜絕對在該處阻止敵人,使不能犯劉行,更不能趨向嘉定。穩固由南翔經嘉定-太倉之連絡,極關重要。”羅店失陷。國軍退守閘北、江灣、廟行、雙草墩一線。日軍一部進逼獅子林。

8月30日,英國向日本提出抗議。在上海初期戰爭中,日本飛機,大炮曾予我方以相當威脅。吳淞口外集結之日軍準備登陸者15,000人,時時企圖著陸,均以大炮掩護。南京上海沿線,均遭日機濫炸。英、美、法等國此時雖一再企圖調停戰事,將上海劃為中立區,乃戰端已開,無法收拾而不果。日本首相亦作談話:“目前已不能與南京交涉,唯有痛擊中國,使之屈膝。”

8月31日,拂曉後,日軍以飛機30餘架,並以海軍艦炮猛擊吳淞,強行登陸;日軍另一部由市輪渡碼頭登陸。中國守吳淞的第六十一師的一個團,傷亡過半,不支後退;惟吳淞炮臺,仍由上海保安總團固守。張治中將在劉行的第六師調到楊行、吳淞,驅逐登陸之敵。該師於31日夜,向吳淞攻擊前進,與敵遭遇於楊行以北地區,發生激戰。蔣日記寫道:“我軍轉入被動地位矣。”

九月進攻階段

9月1日,吳淞失陷,日軍在楊樹浦登陸進犯。日軍淺間支隊占領獅子林炮臺。9月1日至9月7日,吳淞、獅子林、寶山相繼失守。

9月2日,日軍岸上兵力遭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阻於羅店一帶,原欲用在青島方面的天谷支隊轉派增援上海到達吳淞外海,沿吳淞鎮、月浦鎮、羅店鎮的路線推進。9月2日起,日軍重兵進攻三官堂第六師陣地,並強渡泗塘河,被擊退。

9月3日,蔣督促張發奎在金山衛構築防禦工事,但隨著10月蕰藻浜、大場告急,原杭州海防駐軍移調,造成防務空虛。9月3日至4日,日軍連續向三官堂一帶進犯。第六師十八旅奮勇阻擊,殲敵不少,但該旅傷亡甚眾,旅長翁國華和團長朱福星負傷。

9月5日,日軍淺間支隊聯合天谷支隊突破月浦鎮東方陣地。日軍分三步驟進攻:第一步由飛機密集轟炸,再升起觀測氣球,由炮兵及艦炮進行炮擊,摧毀守軍工事。第二步以戰車掩護步兵推進,炮兵、飛機持續阻絕國軍增援。第三步以突破之缺口向國軍陣地左右席卷,每前進一小段就構築機槍掩體,防堵守軍反擊。 是日晨,日軍分由吳淞、張華浜和沙龍口夾擊寶山至三官堂陣地。第六師腹背受敵,各村落都被燒夷,火藥局守兵全部犧牲,第十七旅旅長丁友松以下傷亡過半,相持至午,該師退守泗塘河。敵軍越過泗塘河橋向西侵犯,於是,獅子林、吳淞間聯系通道被敵打通,而寶山城中國守軍由此陷入重圍。日本首相近衛文磨發表演說:“中國方面利用帝國之忍讓,侮日抗日之勢愈加高漲,戰局終於波及華中。至此,政府認為采取從來消極局部之手段已不能收拾局面,不得不積極全面對中國軍斷然給予一擊。”

9月6日,國軍第98師師長夏楚中奉令死守寶山。寶山守軍第583團第3營姚子青電報:“敵兵艦30餘艘排列城東門江面,飛機10餘架轟擊各城門……職決遵命死守。”師長覆電:“戰至一兵一卒亦須固守,準備充分巷戰,萬一城垣被陷,亦當與敵偕亡於城中。”姚子青陣亡於東門,除一人翻墻逃出外,守軍全數陣亡。陳誠:“激戰至6日十時,卒以傷亡殆盡,無法支持,全營官兵自營長以下偕城作壯烈之犠牲。”姚子青如此拼死壯舉震撼中國。國軍傷亡過重,國民政府下達第二期作戰計劃,命令各部隊停止現有攻勢,轉赴各預定陣地防制。第二期作戰指導:“如不能達到各個擊破敵人之目的時。依狀況後退至敵艦炮射程外,以決戰目的占領陣地,乘敵海陸軍火力不能協調之際,發揚我精神與物質之威力”。

9月8日,松江站遭到日軍空襲。五節車廂被炸毀,至少有300名平民遇難。中華民國空軍三度空襲出雲號裝甲巡洋艦。

9月9日,日本宣佈全國轉向戰時體制,下令進行第六次動員。

9月10日,日軍西村敏雄少佐視查完上海戰況回報:“中國軍的抵抗確實頑強,無論被包圍或被炮轟均絕對不後退。派遣軍之臨時動員以軍艦運輸而後續部隊跟不上,使兩師團陷入苦戰。”日本陸軍認為上海方面兵力過少,即使增兵也隻是杯水車薪,但由於必需突破上海方面的悲慘戰況,最終不得不同意增兵。日軍統率部決定增強上海派遣軍之兵力。

9月11日,張發奎集團軍(右翼集團軍)轉進至杭州灣北岸;張治中集團軍(中央集團軍)退至瀏河、羅店、蕰藻浜;陳誠集團軍(左翼集團軍)退守江灣、洋涇一線陣地。國軍第三戰區司令電:“為整理淞滬嘉瀏一帶陣線,節約兵力,俾達韌強抗戰之目的,第九、十五集團軍即刻轉移。第九集團軍北站、江灣、蕰藻浜右岸之線轉移,占領預築陣地,但需節約兵力……”日本發佈對第9、第13、第101師團及第3飛行團之上海派遣令(臨參命第99號)。采取不擴大方針的第一作戰部長石原莞爾隨即呈報辭職,轉調關東軍副參謀長,原職由下村定少將繼任。

日軍天谷支隊(下轄第12步兵聯隊與山炮兵1個大隊)在9月4日登陸後,僅僅作戰十天,兵力就從4,000多人大幅減員至900多人,足見其登陸後遭遇抵抗之強烈。

國際情勢演變

英國政治戰略長期以來不重視華北,集中力量巨額投資華南和長江,加強同國民政府金融聯系,希望“和平”解決北方沖突,隻要地方性妥協,不會搞中日經濟集團;美國官方態度是與他們無關,泛泛同情中國。9月12日,中國正式向國際聯盟控訴侵華事變,自13日開始召開第18屆國際聯盟總會,日本以中日問題應由兩國自行解決為方針拒絕參與會議。在日軍進攻上海後,日軍以上海公共租界工業區楊樹浦作根據地,沒有考慮英國在此投資1億英鎊之利益,決心迫使南京完全屈服,因此在華英商堅決親華;美國一向堅持“門戶開放”,表明重視中國市場,重申孤立主義,在受威脅地區被要求撤出,10月5日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在芝加哥演說預示改變政策,10月6日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譴責日本侵略和破壞九國公約。於9月27日召開國際聯盟委員會,通過譴責日本軍機轟炸中國無防備都市的決議。

9月14日,日軍重藤支隊登陸貴陽灣,納入第11師團指揮。日軍攻擊重點放在羅店鎮南方。何應欽:“日軍在滬共約12萬人,不獨炮火優於我軍,即人數亦已相當。”

中國第一期防禦

9月15日,中國防線從江邊移開,撤出日本海軍火力圈,圍繞上海北站固定軸心,戰線長40英裡。9月17日,中國軍隊撤至北站、江灣、廟行、雙草墩﹙羅店西南﹚一線,繼續與日軍激戰。舞廳、戲院、飯店都變成醫院收容傷員,婦女自願當護士,童子軍白天深入戰場搶運傷兵,商會、工會募捐大批款項購買補給品和慰勞品,上海抗敵後援會向國軍供應一切所需。

9月20日,蔣親自兼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後方到達部隊編組成第十九集團軍,加入左翼作戰。兒童收集香煙錫箔和空罐頭筒,裝上金屬碎片,做成簡易手榴彈;數萬人同戰壕戰士建立定期通信關系,為傷員和康復人員安排各種娛樂節目和講課班,中小學生到醫院替文盲戰士寫傢信。

9月21日,中國軍隊調整部署。國府軍事委員會調整第三戰區部署:顧祝同任副司令長官,朱紹良任中央作戰司令,陳誠任左翼作戰司令、前敵總指揮,張發奎任右翼作戰司令。馮玉祥調任華北第六戰區司令官。此時,日軍到上海參戰有第11、第3兩個整師及第13、第16、第101、第9師各一部,計10萬餘人,炮300餘門,坦克200餘輛,飛機200餘架,與中國第九、第五、第十九集團軍對峙於北站、楊行、施相公廟、瀏河一線,展開激烈攻守戰。文化工作者全國抗敵聯合會在上海全市建立幾百個分會,會員總數超過10萬人;作傢、教師、新聞記者一方面堅持本職工作,一方面每天晚上承擔講課任務。日第3、第13師主力又進攻瀏河公路,被中國軍隊遏阻。

9月23日,張治中辭去前線職務,轉調中國大本營管理部部長。顧祝同身邊的參謀曾振:“張治中在上海初期作戰時,喜歡在報上發表戰況,以英雄人物自許,無非是想出風頭,博得好評;報紙也有些替他吹的。委員長見報,便屢次告誡,不要發表談話,他哪忍得住悠悠之口?而上海那些記者,偏偏每天必來……最後大概是受瞭委員長一頓罵,顧副司令長官也勸他不要說瞭,張治中才不再發表談話。”

9月22日,日軍谷川支隊開始登陸;第101師團於吳淞、上海之間登陸,朝第3師團左翼推進。日軍主力突穿國軍第十八軍陣地。同日,65架日機空襲南京,轟炸30個地方。

9月26日,江灣、閘北中國守軍在煙幕彈掩護下進攻,中國軍隊退至大場、新涇橋、唐傢橋帶。

9月27日,日軍第9師團於吳淞、上海之間登陸。

9月30日,日步、炮、空協同全線進攻,相繼突破萬橋、嚴宅、陸橋陣地,全線轉移陳行、廣福、施相公廟、瀏河一線。

中國第二期防禦

10月1日,日軍第13師團於吳淞、上海之間登陸,被定位為二線兵團。10月4日,日本作戰部長下村定召開會議研究“是否擴大華北方面的作戰以實施山東作戰,或將其停留於適當戰線轉用兵團於上海方面”,作戰課課長武藤章強調應實施山東作戰,但內部最終決定:“目前最重要的任務在上海方面的積極行動,以期獲得戰果。”隔日,決定轉用華北兵力將主戰場移至上海。下村定部長的著眼點在於想將敵軍主力予以擊破,截斷上海經濟迫使國民政府屈服。預定再派遣一個軍於10月30日在金山衛登陸,此登陸計劃引起參謀本部的爭論,認為準備不足危險性太大,但九國公約在即,最終仍決定斷然實施。日本陸軍省制定〈昭和12年度對華北作戰計劃〉:“對華中方面原計劃以第九軍占領上海附近,但中國軍隊增加瞭兵力,構築瞭防禦工事,因此計劃新編第十軍從杭州灣登陸,兩軍策應向南京作戰。”

10月5日,美國總統羅斯福於芝加哥舉行隔離演說(Quarantine Speech):“在沒有宣戰,沒有任何警告或理由的情況下,(日本)正以轟炸無情地殺害包括婦孺在內的平民。⋯⋯愛好和平的國傢必須齊心協力捍衛法律和原則,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和平。”中國駐美大使王正廷:“美國總統演說,全國響應,中南美各國亦均贊助……美國在九國公約會議可能將主張先禮後兵,設法調停;不遂,與各國采取制裁方法……”但陳公博在巴黎與中國駐歐使節開會後不表樂觀:“因為他們態度都不很積極。”10月6日,日本外務省河相達夫(日語:河相達夫)對於美國總統措詞強硬的演說作回應:“現在世界上‘有資源國傢’與‘無資源國傢’的爭執,熱烈討論資源、原料分配不公的問題,如不能矯正此不公平,而‘有資源國傢’拒絕對既得利益讓步時,是否除瞭戰爭外別無他法?”

10月6日,日軍第101師團下轄之第101步兵聯隊強渡吳淞河,遭遇國軍激烈頑抗而死傷慘重,根據日軍士兵荻島靜夫日記記錄至9日該聯隊便幾乎覆沒,僅存2~300名,其中聯隊長加納治雄(日語:加納治雄)於11日戰鬥當中陣亡。

10月7日,日軍第3、第9師團在國軍第87師及第一軍正面由蕰藻浜北岸強渡,指向大場。國軍加以狙擊並激戰數日。

10月8日,日本參謀本部二宮義清少佐視查完上海戰況回報:“日本軍兵力強但缺乏彈藥,軍官死傷因狙擊所致,應改變服裝。中國步兵的戰法在於‘緊跟對方步兵’;跟著對方以利用手榴彈或迫擊炮來分勝敗,另外也有避免受日軍炮擊的目的。”,至10月8日,日本陸軍已經4次針對第3師團之人員馬匹缺額進行輸送補充,第1批為補充人員3,325人,第2批則是補充馬匹123匹,第3批為補充人員507人,第4批同為補充人員642人,考量到可能有大量輕傷現地住院人員與傷愈返回單位者未在補充范圍內,該師團傷亡必定極為驚人。10月9日,日本外務省:“日本的行為是屬於自衛。”10月10日,日軍第11師團下轄之第44步兵聯隊至少戰死543人、戰傷至少1,186人,總計死傷至少1,729人,加上補充進來的士兵,全聯隊也僅存2,058人。10月12日,何應欽:“戰事發生至今,國軍在淞滬死傷達六萬三千餘人。中國空軍損失約四十架,海軍幾已被全滅。”

根據日本上海派遣軍在11月30日制作的人馬現員表,至10月10日,第3師團戰鬥人員現員為10,958人,缺員5,578人,非戰鬥人員現員為8,125人,缺員318人,第9師團戰鬥人員現員為12,982人,缺員4,090人,非戰鬥人員現員10,983人,缺員471人,第11師團戰鬥人員現員11,318人,缺員5,736人,非戰鬥人員現員10,775人,缺員669人(上述數據將軍官與士兵一並計算),第13師團還沒全面接戰所以缺員極低,第101師團則無數據但缺員狀況肯定也十分嚴重,考量日軍各參戰師團屢次補充兵力卻仍有龐大缺員存在,其傷亡必定極其慘重。

10月15日以後,第21集團軍到達。而日軍第3師團下轄的第34步兵聯隊與第6步兵聯隊自9月9日登陸至10月15日止,分別至少傷亡1,959人與1,916人,均作戰死傷超過聯隊總人數的一半。根據日本戰後出版的部隊史《靜岡第三十四聯隊史》寫道:“日俄戰爭中,聯隊傷亡超過30%就是被重創,傷亡超過50%就是受到殲滅性打擊,需要撤到後方修整;而在上海會戰中,聯隊已經傷亡高達90%以上,但由於戰鬥慘烈無法撤下來,隻能就地補充兵員。”

10月17日,國軍第二十一集團軍到達前線。上海派遣軍戰況並不理想(9月11日至10月20日,日軍隻推進5公裡),預定於14日對大場鎮的攻擊被迫延期,甚至原先的二線兵團(第13師團)也投入一線作戰,故日本參謀本部決議將主戰場由華北移至華中,在中國東北待命之第18師團及華北之第6、16師團及國內之第114師團、後備部隊兩個聯隊,均使用於上海方面;第16師團,預定由白茆口登陸。由於日本本土僅剩近衛、第7兩師團,顯見參謀本部對上海作戰期待極大。由於上海作戰消耗過大,日軍感到幾乎沒有餘力為而後的太原會戰增加兵力。日本陸軍省要求上海派遣軍於九國公約開會前攻下閘北、嘉定。

10月18日,國軍軍事委員會作戰組第一部劉斐因“不明原因”提供錯誤情報:“日軍有在杭州灣登陸企圖,估計最多一個師,不會對上海戰局有影響。”

至10月18日,日軍第9師團就已經至少傷亡6,000多人,而第101師團死傷更甚於第9師團,傷亡至少近9,000人。

中國第三期防禦

10月19日,15萬日軍在上海前線開始“總進攻”,集結大批步兵、700門大炮、150架轟炸機,目標是占領上海西北大約6英裡之大場鎮;10月24日,150架轟炸機全部集中在大場鎮上空轟炸。顧祝同電何應欽:“聞敵將有三個師團來滬增援,其先頭部隊26日可抵滬。”

日軍第13師團自10月10日便對老陸宅、三傢村發動進攻,戰至22日即傷亡慘重,僅下轄的第65步兵聯隊投入作戰僅三到四日一線各個中隊就損失驚人,部分中隊僅存兵力不足一個小隊。至投入作戰十餘日,第65步兵聯隊就至少陣亡616人,部分步兵中隊未負傷人數僅15至25名(等於損失九成左右兵力),幾乎覆沒,負責抵禦的國軍第13師也戰至每個連僅存十多人。

至10月20日正午,日本海軍總共在上海戰場陣亡714人、重傷444人、失蹤17人、另輕傷約950人。

10月22日,日軍第3師團第7回補充人員自衛戊地出發,此批補充人員包括軍官41人、士兵1,717人,總計補充人數為1,758名,考慮到第3師團在此之前已經數次接收補充人員(至10月8日日本陸軍就已經向此師團輸送補充人員3批共4,474人,而10月16日日本陸軍又向第3師團輸送補充人員43人),且可能有大量輕傷現地住院者與傷愈返回單位者未在補充范圍,而第3師團在10月31日定員人數依舊欠員3,176名,該師團傷亡之慘烈可想而知。

10月25日,日軍突破大場、新涇橋陣地。

到10月26日,日軍右翼向前推進大約5英裡。10月26日早,陳誠陣地司令部所在地大場鎮失守,蕰藻浜被日軍突破。江灣、閘北中國守軍向虹橋鎮、小南翔撤退,以一部留蘇州河北岸要點及四行倉庫阻止日軍。國軍自上海市區撤退:“本軍以達成持久抗戰之目的,除以一部據守鐵道沿線附近諸點外,將南翔以東陣地逐次轉移於吳淞江南岸。”陳誠、白崇禧、李宗仁均建議撤守蘇州河防線陣地,往吳福線、錫澄線移轉,蔣中正一度同意,但隨後又下令回防。同日,國軍工事盡被日軍大炮飛機轟毀,遂被迫向蘇州河南岸,江橋鎮,小南翔一線後撤,大場廟行即被占領,同時進攻真如。因上海守軍側背受日軍威脅,國軍紛紛自江灣閘北向滬西撤退至蘇州河南岸江橋鎮小南翔新陣地;戰事移至真如彭浦一帶。閘北發生大火。浦東國軍炮兵仍堅守。

日軍僅第9師團就在自9月27日登岸至10月28日這約一個月時間裡,承受戰死2,872名、戰傷6,684名的重大傷亡。其中第9師團下轄的第36步兵聯隊至10月28日便陣亡506人、戰傷1,149人,合計傷亡1,655人。

國軍撤出閘北時,10月27日國軍第八十八師忠勇戰士一營,由團附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率領,潛伏於蘇州河畔之四行倉庫,掩護大軍撤退。大場鎮落入日本人之手,國軍開始有秩序撤退。事後該營不願離開陣地,宣誓與敵周旋,悲壯激烈。女童軍楊惠敏穿過無人區,將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獻給400餘名勇士,在閘北失陷後,國旗依然迎風飄揚。倉庫上懸國旗,英軍勸其退入租界亦遭拒絕,滬地人士以食物用品慰勞者,不絕於途。國軍撤離上海,在西郊打掩護戰,堅持一個多星期,使日本人未能完全包圍上海。蘇州河畔國人展望此一幕血之鬥爭,無不感動至泣,全國人心由八百壯士所表現之精神,益為奮發。

10月30日,日軍向虯江南岸猛攻,中國軍隊撤至新涇鎮以南抵抗。國軍離開上海北站,閘北成為一片火海。國軍糧彈俱盡棄守防線,撤入英租界。後被漢奸出賣,繳械俘虜再被轉至南洋作為苦力俘虜營。

10月31日,於苦鬥4日後奉蔣命令,退出最後陣地,移入租界。日本上海派遣軍為封鎖上海南市,決定攻擊蘇州河南岸的敵軍;第3師團開始渡過蘇州河;翌日第9師團右翼渡河成功。

閘北撤退後,滬西戰事雙方以蘇州河為對峙線,自滬杭路以西至申紀濱為止。左翼小南翔迄土地堂一線,敵人以南翔、嘉定為目標,五路進攻。土地堂與廣福間拉鋸戰相繼數天,真南路上,炮火連天。

是月,孫立人率稅警總團第四團在周傢橋成功擊退日軍渡河。但在此役孫立人受到迫擊炮彈攻擊身受十三處創傷,因宋子文之助立即送往香港接受完整治療。

日軍登陸金山衛

11月3日,日軍數次越過蘇州河。11月4日,日軍第13師團接替重藤支隊、永津支隊的長江守備任務。

11月5日以後,日軍第10軍在杭州灣北岸之全公亭、金山衛兩地登陸,日軍兩路猛犯松江。是日拂曉,日軍第10軍第6、第18師團及國崎支隊,在全公亭、金絲娘橋、金山衛、漕涇一線登陸,分南北兩路進攻松江橋、閔行及呂巷、太平橋。國民政府代表、特務頭子戴笠招募組織射擊和特務團,包括苦力和上海公共租界市政職工共3,000人,負責狙擊和偵察敵人動向,由於漢奸告密,其中500人被日本人炸死於一座建築物裡。右翼軍命令所部對北路日軍阻擊,雙方鏖戰至11月6日晚,中國軍隊撤到南橋、葉榭附近。日軍向黃浦江突進。晚間,國軍副參謀總長白崇禧主張將軍隊撤到吳福線。軍令部長徐永昌:“我軍若撤至吳福陣地,敵必在上海協定線堅固不進,以緩和各國之幹涉。日前上海各國領事調解浦東南市作中立區,我以為許之至佳。而反對者有之,持重觀望者有之。在今日說,直是不費之惠。蔣中正則擬固守南市,是又出於純軍事或外交范圍外矣。”

11月6日下午,南路日軍攻占呂巷、廣陳後,於晚間攻占金山。日軍在靠近乍浦之金山衛登陸,到11月8日推進,威脅國軍右翼。

11月7日,為統一指揮上海派遣軍及第10軍,日本大本營編成中支那方面軍,由松井石根大將兼任方面軍司令,並下達臨參命600號(統制線):“將華中方面軍的作戰地區為蘇州、嘉興之線以東。”

11月8日,太原、任縣失守。國軍於晚間下令淞滬戰線向平嘉、吳福線移轉。由於九國公約會議正在召開,蔣中正則電令前線希望再守3日。按日方統計傷亡已達4萬餘人,實則傷亡人數約10萬。

11月9日,青浦、松江經日機轟炸,幾成焦土而淪陷。中央軍朱紹良部開始向青浦、白鶴港轉移,左翼陳誠部同時西撤,右翼翼軍張發奎部撤至蘇嘉線附近。日軍第3師團向龍華推進,第9師團向高傢灣追擊。蔣下令撤退,但部隊秩序已經混亂,國軍兵分兩路(北路沿京滬鐵路,南路沿蘇州河)向南京及杭州撤走,因日軍戰鬥機不停朝沿路退兵機槍掃射,國府軍此階段傷亡尤為慘重。

日軍僅第9師團就在9月27日至11月9日這段期間,承受戰死3,833名、受傷8,527名的重大傷亡。

中國軍隊奮勇迎擊,寸土必爭,日軍因正面進攻挫敗,乃於11月初以重兵自杭州灣北岸登陸,中國軍隊後路受威脅,乃於11月11日全線撤退,重作佈置。南市孤軍苦戰3日,於11月11日撤退,浦東亦為日本占領。11月12日夜,上海市區全部陷落,淞滬會戰結束。日軍攻占上海後,進攻南京。

會戰之後

淞滬會戰後,長江門戶頓開。1938年1月20日,日本軍官在日占區——江蘇鎮江——教中國人日語。

11月13日,國民政府發表自上海撤退之聲明:“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同日,日軍第16師團在太倉附近白茆口登陸。國軍於月中由太倉、昆山、瀏河撤退,將全線調整,東起福山,經常熟,越蘇州、吳江、平望,西接嘉興,東南迄乍浦至獨山。日軍向支塘鎮前進。國軍第十五、第二十一集團軍一部進入常福陣地。間諜早就告訴日本人有空檔地方和守兵薄弱之據點,在德國軍事顧問堅持下,南京建造一系列堅固堡壘實際上不戰而撤。

至11月13日,日軍第9師團下轄之第36步兵聯隊作戰傷亡人數總共多達2,480人,該聯隊投入作戰僅41天便有如此慘重之傷亡,而日俄戰爭當中的旅順要塞攻防戰,該聯隊則是5個月內死傷3,554人。

11月15日,蔣召集會議,希望國軍努力抵抗掩護遷都。南京撤退開始。同日日本陸軍輸送第11回補充人員供給至第3師團,20日則輸送第12回補充人員供給至第3師團,此二批補充人員人數分別為424人與1,713人,第8、9、10回補充狀況不詳,考量有大量輕傷現地住院人員與傷愈歸返單位者應不在補充范圍內,該師團之傷亡慘重由此可見,日軍第3師團雖然歷經多次整補,11月20日該師團定員依舊欠缺2,938人。

11月19日,國軍下令棄守吳福線。徐永昌:“九時悉嘉興被敵占領,我軍退至距城數裡之線。又南潯亦為敵占領。常州顧墨三(祝同)電話,蘇州為敵占領,已退無錫、江陰之線。因偕往蔣先生處,決定不必再論守城,祗求江陰至長安之線能多守幾日。據何敬之(應欽)雲:僅軍政部之要品須一百列車方能運走。”

11月20日,蘇州失守。同日,南京告急時,國民政府即移駐四川省之重慶,建為陪都,主要軍政機關則在漢口辦公。到11月中旬,日軍和南京之間隻有一支國軍迅速喪失戰鬥力撤退,直接威脅南京。11月23日,日軍至無錫。11月26日,國軍下令棄守錫澄線,上海戰役結束。蔣介石日記中留下:“竟不分步驟,全線盡撤,絕無規律,痛心盍極!”

11月27日至12月7日,江陰要塞因彈盡援絕失陷。宋美齡在戰爭期間親赴上海戰場慰問官兵,遭日軍炸傷出國醫治。

戰後統計

8月13日戰事爆發,廠礦遷移委員會成立,工廠內遷至1940年大體結束。內遷企業中67%是重工業,至1940年經政府部間協助內遷之技工約12,164人,其中機器業5,968人。

依日方統計:淞滬戰場陣亡9,115名,負傷31,257名,合計40,672名。根據日本防衛廳所著作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表示,日軍實際傷亡是98,417人,日軍公開發佈的4萬多人明顯縮水。何應欽個人統計:國軍死傷約187,200名。這次戰役,日軍傷亡6萬多人,被中國軍隊擊毀、擊傷飛機120多架,艦船20餘艘。日軍僅第3與第11師團的作戰傷亡人數都突破14,000人,而第9師團作戰僅一個月傷亡人數就至少有12,360人(然第3與第11師團傷亡都絕對不僅於此,因至10月22日日本陸軍就輸送至少6,275名補充人員至第3師團,10月31日該師團定員卻依舊欠缺3,176人,接著有3次接收補充狀況不詳,日本陸軍本土留守單位又於11月15日與11月20日這兩日各輸送一批補充人員到第3師團,分別為424人與1,713人,考量有大量輕傷現地住院者與傷愈返回單位者應不在補充范圍內,第3師團傷亡或可突破2萬,與第3師團同時參戰的第11師團傷亡狀況應大致相當)。計淞滬之戰前後3個月,日軍死傷逾10萬人,中國軍隊浴血苦戰,尤以八百孤軍之困守四行倉庫。

後果與評價

對戰局的影響

淞滬會戰挫敗日軍中央突破、速戰速勝之戰略意圖,迫使日軍在華北戰場上轉攻為守,在青島地區暫停軍事行動,打亂日本軍國主義者侵華之全盤計劃,使他們未能3個月滅亡中國。從國際上來說,使中國財政部長孔祥熙在歐洲之行中借到大筆貸款來購買武器:從英國借到1億3千5百萬元;從瑞士和荷蘭財團借到2千3百萬元;從捷克斯洛伐克之斯科達工廠借到5千萬元。它是中國局部抗戰轉向全面抗戰之歷史轉折點,在國際反法西斯鬥爭中占有極重要地位。國民政府各部門加緊實行軍事管制,全國都在動員年輕人接受軍事訓練。

白崇禧對淞滬戰役之檢討:“對日軍之檢討:1. 敵人利用淞滬沿海之形勢,發揮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之威力,以裝備之優良,訓練之純熟,發揮各兵種在戰場上之戰力,予我軍創傷甚重。 2. 日軍官兵在戰場上均能發揮奮鬥犧牲,前仆後繼,有武士道與大和魂之精神,彼雖為我之敵人,亦應取其所長而效法之。 3. 敵人之紀律太差,對民眾奸淫、擄掠無所不為。我軍雖裝備不如敵人,因日軍之行為所激起同仇敵愾之心理,卻為抗日戰事中激發精神之利器。 對國軍之檢討:1. 國軍官兵深具民族意識與國傢觀念,於淞滬戰場雖制空、制海權操之於敵手,而我方之裝備訓練亦遠不如敵人,然我軍悉能以血肉之軀與日軍相抗,其視死如歸之精神可歌可泣。 2. 我軍以劣勢之陸軍裝備,抵抗敵軍海陸空聯合作戰之優勢,所憑借的全是愛國精神。自8月13日至11月9日將及三個月,我軍傷亡雖重,但敵人損失也不少。打破日軍閥三個月征服中國之迷夢。 3. 我軍因無空軍掩護,炮兵又少,攻堅非常困難。抗戰期間,我軍攻陷敵人堅固陣地之戰役,固不乏其例,如昆侖關與密支那兩埸戰役,但終屬少數,考其原因乃在於武裝不如敵人。 4. 日軍炮火猛烈,又有空軍掩護,我軍進攻效果很少。 5. 我軍訓練遠不如敵人,使用同一武器之命中率亦遠遜於敵人,步兵對輕重武器因訓練不精,不能使用自如。未發揮較大之威力。”

外國列強認識到,一旦日本勝利,在華利益是得不到保障;通過國際聯盟、佈魯塞爾之九國會議和美國總統羅斯福強力聲明,正式遣責日本侵略。中國軍隊之犧牲精神和戰鬥能力,贏得各國軍事觀察傢高度評價。中國贏得世界人民同情和聲援,他們充分瞭解中日戰爭第一個大戰役,因為戰爭是在一個國際大港口進行。英國《泰晤士報》1937年10月28日社論中說:“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國堪稱軍事國傢之榮譽”;“一般所認為不能保持一日之陣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種奇跡,自屬難能可貴”。1937年10月,英國不希望懲罰日本,促成九國公約簽字國之佈魯塞爾會議,由美國牽頭,邀請蘇聯參加,日本和德國沒有出席會議;在意大利反對下,會議隻通過一項敦促“和平解決”之決議便休會。英國《新聞紀事報》10月28日社論也說:“華軍在滬抵抗日軍攻擊之戰績,實為歷史中最英勇光榮的一頁。”

淞滬之戰,日軍共投入2個軍9個師團約30萬人,比整個華北戰場日軍全部兵力多出2個師團。10月,日本恢復對華北攻勢。經過3個月戰鬥,日軍傷亡10萬多人,令“速戰速決”、“三個月解決中國事變”的意圖失敗,提高瞭中國國民抗戰鬥志與士氣。11月8日,板垣師團開進山西太原。

總計國民政府在這場戰爭除瞭中央軍外,先後各派系部隊共78個師、7個獨立旅、3個暫編旅、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炮兵7團、財政部稅警總團、憲兵1個團、上海市保安總團、上海市警察總隊、江蘇省保安團4個團,3隊海軍艦隊,兵力總數60萬人以上。精銳部隊如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以及久經訓練、裝備精良之財政部稅警總團都被全完消滅,國軍總共犧牲30多萬人。

此外,《李宗仁回憶錄》中指出:“當時我軍參戰約五十餘師,戰鬥兵員在六十萬左右,約全國兵力的百分之六十。當時淞滬戰場離蘇嘉鐵路第一道國防線尚有百餘華裡。投入戰場人數既多,然而上海是十裡洋場,四面平曠,無險可守,日軍陸海空三軍的火力可盡量發揮,我軍等於陷入一座大熔鐵爐,任其焦煉。敵方炮火之猛,猛到我炮兵白日無法發炮,而夜間又無法尋找目標,隻是盲目轟擊。所以淞滬之戰,簡直是以我們的血肉之軀來填入敵人的火海。每小時的死傷輒以千計,犧牲的壯烈,在中華民族抵禦外來的歷史上,鮮有前例。……是我國抗戰八年,犧牲最大,戰鬥最慘的一役。”蔣中正知道國軍隻有極小機會獲勝,上海將會失去。12月6日,蔣介石從武漢向全國發表廣播講話,分析中國面臨之問題,並保證要繼續抗戰。1938年11月28日,蔣在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開會訓詞:“(敵人)乘虛在杭州金山衛登陸,這是由於我們對側背的疏忽,且太輕視敵軍,所以將該方面佈防部隊全部抽調到正面來,以致整個計劃受瞭打擊,國傢受瞭很大的損失。這是我統帥應負最大的責任,實在對不起國傢!”

馮玉祥說:“我們的部隊,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投入戰場,有的不到3個小時就死瞭一半,有的支援5個小時死瞭三分之二,這個戰場就像大熔爐一般,填進去就熔化瞭!”

除瞭軍隊的耗損以外,淞滬會戰後期毫無章法的總撤退使整個戰線完全潰散。11月10日早上,蔣急忙下令從上海撤退,整個撤退亂成一團,最後,撤退變成瞭“潰敗”。日後創造長沙大捷的名將薛嶽回憶11月11日傍晚,他正在安亭司令部與67師師長黃維通電話時,突遭日軍攻擊,通話中斷。他急令特務營抵抗,同時率人員撤退,特務營全部犧牲。途中雪鐵龍車(英語:Citroën Traction Avant)又遭日軍襲擊,司機、副官和衛士全部中彈殉職。此時薛嶽正感冒發燒,急忙打開車門,跳到路旁的稻田中,遊過河溝幸免於難。薛嶽爬上河對岸後,又乏又凍,加之重疾高燒,躺臥在公路邊,幸好國軍五十四軍十四師一支部隊恰好經過,被送至昆山療養。胡宗南隨第一軍撤退到青浦西北,司令部和警衛連幾被全殲,犧牲巨大,身邊隻剩下幾個人,他在11月20日致信戴笠說:“黃埔部隊多已打完,無人撐持,其餘當然望風而潰矣。”甚至有人指出10年後蔣在淮海戰役慘敗的影子,早在1937年歲末就曾在上海閃現過,“在同一地方連連摔倒,這是蔣中正軍事上最拙劣之處”。隨著戰爭進展,中國不得不得不從全國各地調集精兵來補充嚴重損失。

淞滬會戰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及其軍隊嶄新一面,使人們看到日本軍事力量在有利戰略形勢下用三個月才占領上海。12月13日,日軍打入南京,洗劫難民,奸淫擄掠;國軍撤退時遭受損失,有些人來不及撤退。

中國工業實行軍事管制,數十萬人修建新軍事公路連結蘇聯;立法院院長孫科前往蘇聯、英國和法國,爭取支持中國長期抗戰。從政治上來說,使國內動搖分子也有信心,認識中國力量。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國際聯盟理事會作出三次決議,要求日本撤軍,絕大多數會員國對中國表示同情。美國不是國聯成員,但當日本侵占錦州後,國務卿史汀生發表“不承認主義”照會,對日本施加壓力。日本在國際社會陷於孤立,引起日本政府和軍部不安,因此急欲在中國其他地方制造事端,以便轉移國際社會關註其侵略中國東北。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中國東北後,以何種形式來統治,是日本必須立即決定之問題。

1931年9月22日,日本關東軍參謀部制定《滿蒙問題解決方案》,確定建立以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為元首,領土包括東北四省及蒙古,受日本操縱之新政權。根據方案,關東軍準備將溥儀挾持到東北,在東北各省拼湊政權,陰謀在上海挑起事端。上海是西方列強在華投資集中、商業利益豐厚之地。列強經濟、政治關系復雜,上海若有戰事,將引起國際關註,特別是與上海關系密切之國際大國,如英、美、法等必將介入。10月1日,日本駐上海領事館武官輔助官兼上海特務機關長田中隆吉應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大佐電召,前往沈陽。板垣告訴田中:“我們下一步的行動要占領哈爾濱,使滿洲獨立。我們已派土肥原大佐去接溥儀來。如果我們辦成瞭,國聯要大吵一番,東京政府將感到頭痛。我要請你在上海搞點事,以轉移各國的註意力。當你們引起騷動的時候,我們將拿下滿洲。”田中保證完成任務,並說他“正在訓練一個極好的間諜,能在上海收買中國的鬧事者,來發動這場假戰爭”。板垣從關東軍特務經費中提取20,000日元交給田中使用。由天皇裕仁文官木戶幸一、近衛文麿、牧野伸顯等人組成“十一人俱樂部”也參與策劃“一二八”事變。該組織主張日本在完成對中國東北征服前,需要有一個“思考間歇”期,以便應付國內外許多問題。在此期間,日本需要在上海制造一場“假戰爭”。“九一八”事變後不久,近衛在“十一人俱樂部”會議上通報說:“關東軍準備在上海搞一個轉移視線的行動,這樣可給國聯一個滿足它要促成和平的願望的機會,從而‘給國聯留些面子’。”

1931年10月5日,日本政府召開內閣會議,就中國中部及南部“排日運動”商討對策。會議“結果決定由外務省向國民政府提出強硬之警告,至派艦問題,由外相與海相主持之”。

國聯決定組成調查團派往中國和日本作實地調查。1932年1月,調查團正式成立。日本乃計劃在國聯調查團赴中國東北前,扶持“滿洲國”成立,迫使國聯承認既成事實。1月4日,關東軍司令本莊繁同幕僚擬訂具體方案,決定派板垣回國匯報。該方案決定,“滿洲國”最遲在3月下旬,即國聯調查團到達東北之前成立。板垣得到天皇裕仁破格接見,並留在東京協助制訂“假戰爭”作戰計劃。與此同時,1月6日,日本陸軍省、海軍省和外務省根據參謀本部意圖,共同制定與關東軍方案基本一致之《中國問題處理綱要》,其中規定東北從中國主權下分離出來成為一個“國傢”,其政治、經濟、國防、交通、通訊等受日本控制,由日本人參該“國傢”中央和地方行政。1月10日,板垣和參謀本部安排好準備發動“假戰爭”。他在東京致電在上海之田中:“‘滿洲事變’按預計發展,但中央有人因列強反對仍持懷疑態度,請利用當前中日間緊張局面進行你策劃之事變,使列強目光轉上海。”田中接電後,將20,000日元特務經費交給川島芳子。1月13日,板垣攜帶《中國問題處理綱要》返回沈陽。於是,關東軍加緊在東北建立“滿洲國”活動。

序幕

日僧事件

1932年1月18日下午4時,日本間諜川島芳子等5人,於毗鄰上海公共租界東區之三友實業社,與2名日本僧人與3名信徒沖突。川島芳子及其助手憲兵大尉重藤千春指使下,5名持極端民族主義及軍國主義觀點的日本日蓮宗僧侶(天崎啟升、水上秀雄、後藤芳平、黑巖淺次郎、藤村國吉)與上海公共租界東區一帶舉行巡遊宗教儀式,並沿途高叫反華口號,途經楊樹浦馬玉山路三友實業社時毛巾廠門前,遭被激怒的工廠工人群毆。結果日僧天崎三人等被毆成重傷,水上秀雄最終更傷重不治。

1月20日凌晨2時40分,重藤千春在田中隆吉指使下,指揮上海“日本人在華青年同志會”32名暴徒,攜帶槍械、刺刀等武器和硝磺、煤油等引火物,潛赴三友實業社工廠。日人糾眾放火焚燒三友實業社工廠。青年同志會成員前往三友實業社放火,引發混戰。田中深信“這樣一來,日華之間必然起沖突”。下午,日僑又開會,在北四川路一帶示威,搗毀商店。途中走到靠近虯江路時,開始騷亂,襲擊華人商店。上海市長吳鐵城向日抗議,日本反向中國要求市長正式道歉,逮捕擊斃日僧兇犯。日本要中國償付恤金及醫藥費,適當處理抗日運動,立行解散敵視日本及抗日暴動之團體。此種無理要求,中國本可嚴加拒絕。

2月5日,在得知日本陸軍由本土調滬後,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自洛陽致電何應欽,指示如日本派陸軍登陸,中國空軍即參戰。同時蔣介石致電慰問第十九路軍蔣光鼐、蔡廷鍇、戴戟,稱:“兄等惡戰苦鬥,已經一周,每念將士犧牲之大,效命之忠,輒為悲痛。……如有必要,中(正)可親來指揮也。空軍參戰時,陸軍需與之預定各種符號切實聯絡,俾得協同動作,……”同日,第八十八師(欠一個團)抵達蘇州。

2月6日,蔣命令第八十七師第二六一旅自南京增援至昆山。2月7日,部隊抵達昆山。2月8日,蔣批示何應欽調炮兵一個營以增援十九路軍。2月9日,蔣介石調動國軍第一師(師長胡宗南)、第七師(師長王均)準備增援上海十九路軍。

2月10日,為避免中央軍嫡系第八十八師在作戰時可能出現不服從粵軍系統的十九路軍的指揮的情況,蔣介石特地致電俞濟時,要求“貴部作戰須絕對服從蔣總指揮(指蔣光鼐)命令,並與友軍共同進退為要”。鹽澤幸一所率日本海軍陸戰隊,從虹口分三路作包圍攻勢,國軍堅決苦守,終於將日軍擊退,並加以追擊予殲滅打擊,士氣銳減。2月11日,中央軍嫡系的第十八軍軍長陳誠自江西吉安致電蔣介石,稱部隊已經欠餉近2個月,夥食無著。當時因為準備將之前在江西剿共的國軍調浙轉滬,又遷都洛陽,國民政府亟需款項,但政府財政早已經因連年戰亂和1931年江淮大水災捉襟見肘。

曹傢橋戰鬥

2月12日,經曹傢橋一戰,日軍會師計劃遂全面粉碎。2月13日晨,日軍混成第24旅團強渡蕰藻浜曹傢橋,與國軍交戰,十九路軍總部決定乘機消滅日軍。日軍在永安紗廠門前被國軍重兵包圍,又有60名敢死隊員實施自殺攻擊,1,600日軍全軍覆沒。日軍遭受重創,一舉占領吳淞的企圖遂破產。

組編第五軍

日軍作戰情況及炸彈爆炸區域地圖

2月14日,蔣命令將已抵達上海附近南翔、昆山一帶的第八十八師、第八十七師合編為第五軍,任命請纓抗日的張治中任第五軍軍長,歸第十九路軍統一指揮,接替從江灣北端經廟行至吳淞西端的防線,為左翼軍。第十九路軍為右翼軍,擔負江灣、大場以南及上海市區的防禦。為補充十九路軍因傷亡而造成的減員,蔣還多次下令各地對十九路軍輸送兵源,如2月15日上官雲相自蚌埠輸送500現役兵給十九路軍,2月17日梁冠英自清江浦輸送500徒手兵給十九路軍,2月19日劉峙自河南輸送1,000現役徒手兵給十九路軍。

2月16日蔣介石電財政部長宋子文:“日既在滬不肯撤兵,我方隻有抵抗到底。……而江西與河南夥食必日緊一日,接濟必完全斷絕。請兄能在南昌運存1,000萬元,鄭州運存2,000萬元之中央鈔票,則政府尚可活動,軍隊亦可維持,或能渡此難關,不致崩潰,此為中(正)最後之哀求,望兄設法助成之。”

為避免第五軍與十九路軍因“爭戰功”而不愉快,蔣介石於2月18日致電張治中、俞濟時:

同日,日軍向蔡廷鍇來瞭一通“哀的美頓”書,限十九路軍於2月20日上午第一線撤退。日軍第9師團向蔡廷鍇提議避免戰事擴張,因此要求十九路軍沿租界後退20公裡,遭十九路軍拒絕。日方被中方駁斥。

日軍發動總攻

2月20日,日軍開始對國民革命軍總攻擊。此一總攻,為上海戰爭中最吃緊一段:閘北之八字橋、天通庵、寶山路、江灣之廟行、跑馬場、江灣車站、吳淞之炮臺灣、獅子林、蕰藻浜、張華浜都有激烈戰鬥。國軍個個奮勇,人人當先,結果不到兩周,日軍死傷逾萬。

2月21日,因應日軍攻勢,蔣介石下令調衛立煌第十四軍所轄第十師(師長李默庵)、第八十三師(師長蔣伏生)入浙增援上海作戰,同時命陳誠第十八軍,如不得已,先擊退紅軍對贛州的進攻後迅速增援上海。

2月23日,蔣介石下令第九師(師長蔣鼎文)3月3日前集中到杭州地區,以增援上海方面作戰。 陳銘樞、蔣光鼐派京滬衛戍司令部參謀長鄧世增,當面向蔣介石請求增兵。23日鄧世增電陳、蔣:今晨晤蔣(介石)先生,催促增援,伊雲:各部隊俱未集中,何能増援?預算增援部隊須在十日之後。希囑蔣、蔡諸兄務照原定計劃,迅速在南翔之線趕築工事,以期長久抵抗。至於撤退時間,由蔣、蔡諸兄查看情形,自行定之……

2月24日,日軍決定再度擴大作戰規模,自日本本土抽調第11師團與第14師團與當時以參戰的部隊合組上海派遣軍。日本第四個來華統帥,是上海派遣軍司令、前陸軍大臣、白川義則陸軍大將,他修正以前數人戰略,除續在江灣閘北吳淞作策應攻勢外,調去10,000人偷擊瀏海;日軍在煙幕中登陸,向國軍猛攻,另用騎兵攻瀏河側翼楊林口和七丫口。當時中國以全力灌註於上海正面,瀏河守軍力量單薄,當即失守。瀏河一失,中國閘北江灣大軍,成為腹背受敵之不利態勢,不得已在苦戰34天之後,撤退到第二道防線。戰爭至此,遂轉入結束階段。雙方陷入僵持。2月28日,英國、法國、美國三國公使介入調停。

“一·二八”事變後,第五軍官兵戰前簽名宣誓

3月1日,日軍增援部隊在自上海戰線後方登陸。國民革命軍在江灣一帶抵抗日軍進攻至3月2日,由於日軍在太倉瀏河登陸,十九路軍腹背受敵,為免遭合圍殲滅,於是被迫全線撤退。

停戰

3月3日,由於十九路軍撤退,日軍占領真如、南翔後,自行發佈戰鬥中止命令,宣佈停戰,雙方進入對峙狀態。日軍由於上海的戰事讓長江航運中斷,列強位於華中的利益受損,於是逼迫日本政府談判。日方雖宣佈停戰,但是中方不敢掉以輕心,而且深知和談必須有武力做後盾。同日,蔣介石電令浙江省主席魯滌平,指示增援到杭州的第九、第十師應在杭州以西三十裡停駐,不經杭州城以小路至杭州東,能在夜間行動最好,以免日軍偵知。

3月6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推舉蔣介石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參謀總長。在事變發生後,蔣介石先後命令空軍、炮兵部隊和第五軍增援十九路軍並實際到位參戰。但蔣介石為增援十九路軍先後從河南、安徽、江西等地抽調的第十師、第八十三師、第一師、第九師、第四十七師和陳誠第十八軍(當時下轄第十一師、第十四師、第五十二師共三個師)等部隊,卻因為交通問題和紅軍的牽制,均未能在停戰前到位。如蔣鼎文第九師曾奉命馳援淞滬,限於2月20日以前到達,隻因交通梗塞,紅軍又跟蹤追擊,第九師且戰且走,後面的一個旅陷入瞭紅軍重圍,前鋒不得不回師抄擊,才避免瞭全部被殲的危難。第九師在3月7日趕到上海附近的時候,淞滬戰爭已經結束瞭。

3月10日,為防止日本繼續增兵擴大滬戰、深入侵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制定瞭第二期作戰方案:“國軍以保衛國土長期抵抗之目的,以必要兵力於蘇州、常熟一帶占領本陣地,於太倉、安亭一帶占領前進陣地,以阻止敵軍之前進,先控置有力部隊於乍浦、嘉興、杭州一帶,俟相當時機,即由滬杭路及常熟方面出擊,截斷其後方鐵路線,努力包圍入寇之敵於嘉定、昆山一帶地區而殲滅之。倘敵向浙江方面進攻時,應以該處控置之部隊於乍浦、平湖、楓涇之線占領陣地,以前進部隊控制石湖蕩附近及金山衛一帶拒止之,再由京滬路出擊,以攻其側背。”

3月20日,中日在英、美、法、意各國調停之下於上海開停戰談判。

日軍閱兵慶祝

1932年4月29日,在兩國正式簽署停戰協定前,日人於虹口公園舉行閱兵,慶祝日本天皇長壽的天長節及日軍勝利。朝鮮反日人士尹奉吉混入人群中,向主賓席投擲炸彈,結果白川義則被炸死,日本駐華公使重光葵被炸斷一腿,海軍中將野村吉三郎被炸瞎一目。尹奉吉後來被捕,在日本被處死。

淞滬停戰協定

5月5日,英使再作斡旋後,始再舉行停戰會議,雙方遂簽字於《淞滬停戰協定》。停戰協定中規定日軍撤至上海公共租界北區、東區及虹口越界築路各地,恢復“一二八”以前狀態。中國則承認上海為非武裝區域,不駐軍隊。此協定對中國十分不利。國軍暫留現駐地(京滬鐵路上的安亭鎮至長江邊的滸浦一線),交戰區劃為非武裝地區。第十九路軍不得不離開上海。第五軍則撤退至蘇州、南京一帶,日本以壓迫蔣懲辦抗日軍隊之手段,來打壓中國軍民抗日士氣。

參戰部隊

據總計,參加滬戰日軍達77,000餘人,中方參戰人數約42,000餘人。十九路軍和第五軍共傷亡14,801人,日軍死傷共10,254人。事件中中國經濟損失約為十四億元,閘北華界的商號被毀達4,204傢,房屋被毀1.97萬戶,損失慘重。同濟大學(吳淞)、復旦大學(江灣)、上海法學院等均遭轟炸。

日軍參戰部隊有第三艦隊、混成第24旅團(由久留米第12師團的步兵第24旅下之步兵第46連隊及步兵第48連隊第1大隊組成)、金澤第9師團、善通寺第11師團、宇都宮第14師團、弘前第8師團;日方數度增兵,最後投入兵力超過3個師團,並兼以海空軍、戰車助戰。

國軍有淞滬警備司令戴戟;第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第五軍軍長張治中,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稅警總團和中央教導團。淞滬抗戰中,國民政府先後補充第十九路軍槍彈達1,060餘萬發、手槍彈49.8萬餘發、各種炮彈7.34萬餘顆、手榴彈16、7萬餘枚、步槍1,500支、機關槍130架、各種火炮73門。補充第五軍槍彈760餘萬發,手槍彈3萬發、各種炮彈1.6餘萬顆、手榴彈5萬枚、步槍1,600支、機關槍12挺。

然而,當時以上海周邊作為主要基地的中華民國海軍在整場戰爭一槍未開,面對友軍要求增援完全無動於衷,因此在整場戰爭中沒有受到日軍攻擊也沒有損失。這種詭異的狀況遭輿論指責,而後監察院介入調查,是為民22年海軍彈劾案。

十九路軍

中國娃娃 (攝影作品)

《中國娃娃》(A Chinese baby amid the wreckage)[註 1]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一幅戰地攝影作品,該作品首度公開於1937年的美國《生活雜志》。攝影者為美籍華裔戰地記者王小亭,時間地點則為淞滬會戰時8月28日的上海南火車站。[註 2]

平津作戰

平津作戰指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第29軍在北平及天津地區與日本陸軍中國駐屯軍的作戰。

—★ 國民革命軍第88師 ★—

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是國民革命軍所下轄的軍事組織,為南京國民政府下轄部隊中之精銳,以德械師聞名後世。

據稱,抗日時候有佈膠鞋和皮鞋穿,但是沒有穿長統皮靴的。除瞭高級軍官(校官以上),有的會自已購置靴子穿。軍服主要是棉佈的,不同於德軍,一直用的是呢質。不過一位老兵萬方澄回憶,當時冬天也有呢軍服、呢大衣,春秋有駝絨夾衣,夏天是卡其短袖衫褲。軍官的確是有呢質的軍服。鋼盔用的德國是1935年式,這點和德軍相同。水壺為木塞蓋子,橢圓形,日式則有一個平底。早期德式與此相似,至1934年裝備組始換為金屬旋上的蓋子。中式持續使用肩背帶,與後期德式掛在腰帶上不同; 這是當時中國部隊普遍仿制或采購的一種裝備,並不是因德式訓練才有的。幹糧袋(雜物袋)也是用背帶跨肩,德式早期也是如此,後來才改系在腰帶上。單兵用的彈帶是帆佈制的長形彈帶,德軍除瞭後來的傘兵之外,一直用的是皮制彈包。中式一般有兩種,一為由肩上斜繞一周至腰間再繞一圈,這是一長條而不是兩條,最後以佈條打結系在腰間,這一種彈帶有將近二十個彈包,是各部隊主要使用的形式,這個設計最普遍, 而且在整個抗戰期間都沒有什麼改變。也有兩條較短型式的,有的在胸前交叉,有如X型,有的由兩肩掛下,如同V字,當然也有肩上一條,腰上一條的用法。步槍國軍用的是中正式或是進口的德制毛瑟系列步槍。但不是德國的K98k,而是1924年式標準型(Standard Modell)。刺刀都在50cm以上,尤其是中正式,因為槍短,刺刀長達57.5公分。輕機槍是捷克式ZB26。3排6挺輕機槍分配情況:一連三排九班,一個班一挺。當時這幾個部隊的步兵班,人數應該是在14人左右,其中有火力組(輕機槍組)、沖鋒組(步槍組)的分別。重機槍是二四式,仿馬克沁水冷機槍。每一個步兵營有一個重機槍連。手槍用的最多的是毛瑟C96手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